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一件大事,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民增收,是必须抓紧抓好的政治责任、政治任务,云南省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共同富裕路上不掉队。
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通过走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子,让村庄增色、田园增美、农民增收、幸福增值。01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论述,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压倒性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一是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报告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对发展设施农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五大方面,以及做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我们在新征程上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指明了方向。
二是全力以赴提高脱贫群众收入。云南是欠发达省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脱贫地区的发展基础还很薄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必须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最关键的就是促进脱贫人口增收。没有收入的提高,就难以实现稳定脱贫,更谈不上共同富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压倒性位置,把一切为了农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增收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和鲜明工作导向,总结成绩经验,查找问题短板,防范化解风险,进一步抓实抓细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02二、既要肯定成绩,更要正视问题,着力防范化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域的风险2022年以来,云南省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动态监测、动态帮扶、动态清零,守住了不发生整村、整乡返贫的底线。二是树立了一切为了脱贫人口增收的鲜明导向。大力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对70万户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全面消除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三是壮大了农业市场主体。实施农业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大抓农业投资和农业市场主体培育。截至2022年10月底,全省农业企业达9.7万户,较2021年净增2.2万户;农业龙头企业达5967户,较2021年净增74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7万户,较2021年净增1196户。四是完善了联农带农机制。开展产业项目联农带农巩固提升专项行动,全省2.8万多个新型经营主体与163万户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五是提升了就业水平。实施“稳就业八条措施”,及时安排2.1万受疫情影响“回流”务工人员实现就近再就业。2022年全省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344万人,跨省务工109万人,在全国率先完成“一个超过、两个不少于”的目标。六是优化了帮扶格局。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250亿元,总量保持全国第一。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73亿元,帮扶14.3万户脱贫群众发展产业,居全国第三位。上海市投入财政帮扶资金43.5亿元,52家中央单位和292家省级单位到位帮扶资金14亿元,组织动员5785家民营企业帮扶6046个村。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困难较大,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任务仍然艰巨,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农业市场主体仍然偏少偏小偏弱。全省农业龙头企业中,亿元龙头企业有478户,占比不到十分之一;10亿元龙头企业有39户,占比不到百分之一;100亿元龙头企业仅3户,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农业企业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农业的一二三产融合不够。设施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只是在鲜切花、小浆果、蔬菜等产业上搞了一些设施,但还不够普及,而且标准化程度比较低,设施农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联农带农机制亟待加强。联农带农机制只是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的成果,还要不断总结完善、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支撑远远不足。有用的人才、管用的技术到不了乡镇、到不了村,农技推广搞了多年,科技特派员也派了不少,但发挥作用还不明显。对以上这四个问题,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入分析问题原因、认真研究解决措施,切实把存在问题找出来、把风险隐患排除掉、把短板弱项补上去、把群众收入提起来。
03三、抓住重点和关键,千方百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云南省各地区各部门千方百计增加脱贫群众收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一是狠抓农业市场主体培育。要深入实施农业市场主体倍增计划,狠抓农业产业招商,培育一批销售收入在百亿元、十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注重发展中小微农业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小巨人” “隐形冠军”企业。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专项贷款金融服务,确保涉农企业贷款每年不低于300亿元。重点支持企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管理等短板,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二是培养一批理念新、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各县(市、区)要专门研究,给政策、给资金、给项目,每个村每年重点培养3—5个致富带头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挖掘乡村特色,引进市场主体和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才是出路。要围绕粮食、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羊、生猪等产业,制定出台政策措施,支持高效快速发展。高质量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基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抓好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创建,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和产业基地建设,提升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四是加快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各地区要鼓励创新、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制定支持“双绑”主体带农奖补激励政策,鼓励和调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经营、实现增收。强化龙头带动,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分享更多收益。五是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云南多数地方耕地、林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有3亩多、人均林地有16亩,大有文章可作,大有潜力可挖,关键是要靠科技支撑。要解决“不会种”、种不好的问题。农业、科技部门要组织专家团队,选择一些重点地区,加强对气候、土壤、灌溉等资源要素的分析研究,指导当地种植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确保种得好、产得好、卖得好。要解决“缺技术”的问题。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的作用,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队到田间地头,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和先进生产技术。要重点解决“缺人才”的问题。继续抓好科技特派员、特派队、特派团选派工作,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激励机制,创新合作方式,鼓励各方面人才、技术下乡发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六是坚持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转移“两手抓”。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仍然是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全省农村劳动力每年外出务工的有1500多万人,到省外的有300多万人。外出务工在促进农村家庭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婚姻家庭矛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从长远发展看,将来还是要做到群众能就近就地发展产业,不远离家门就有收入。要坚持一手抓外出务工,一手抓就地就近就业。要加强与上海、广东等用工大省的对接,让劳动力出得去、干得好。抓好职业技能培训,突出实训实作,提高就业技能。对因疫情不能返乡的农民工,人社部门要到务工人员集中地上门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各地区要挖掘自身潜力,通过发展产业、以工代赈、帮扶车间等,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七是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让农民富起来,也要让农村美起来,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要大力种树。结合城乡绿化美化行动,大力发动群众在房前屋后种树,绿化村庄,美化庭院,建设美丽公路、市政道路等。要治理污水和垃圾。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分区施策,分类治理,大力推广“大三格、小三格”化粪池等管用做法,统筹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改厕等工作,着力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要发动群众参与。引导村民爱护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家园。八是继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昭通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区,共安置了5个县的3.5万搬迁群众,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产业培育起来,把企业引进来,实现有就业、有收入,三分之一的家庭都买了小汽车,为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作出了示范。全省共有150万人实现易地搬迁,搬出来只是第一步,后续扶持还有大量的工作。重点要抓好关系发展与稳定的两件事:要解决好“人地分离”问题。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等措施,全面盘活搬迁群众的“三块地”(宅基地、承包地、山林地),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有稳定的收入。要推动社区形成热心共治的格局。引导群众热爱社区、热爱家庭、热爱生命,营造和睦相处、和谐包容的良好氛围。九是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现在,脱贫地区的“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已得到解决,但教育、医疗还有不少短板,工程性缺水或季节性缺水问题仍然存在。教育方面,要总结推广“组团式”帮扶的做法,继续普及扩面,发挥成效,广泛推行“强校带弱校”模式。积极争取25所部属高校、上海市和省内优质教育资源,到县、乡、村开展结对帮扶,力争通过3—5年努力,使全省基础教育水平有较大的提升。医疗卫生方面,要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强化培训,提高待遇,乡(镇)、村要支持鼓励保障乡村医生安心留在基层,为农村群众看好病。住房保障方面,要继续推进农村危房(农房抗震)改造,提升农房建设管理水平,让群众住得安全。基础设施方面,要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工程等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滇中引水工程,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为促进农民增收夯实基础。十是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要抓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每个县(市、区)都要打造一批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巩固成果、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要大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村级组织“有钱办事”。要以农村地区外出务工回流人员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普法工作,深化法治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3年第05期)(本文编自2022年12月12日王宁同志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