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多措并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商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7036.5亿元,同比下降2.7%,为三年来首次下降。国际上有一些机构称,贸易战、地缘政治等原因使得中国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减弱。但这种解读毫无根据。 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至今,即使遭受疫情冲击以及其他因素影响,流入中国的FDI(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也不断创下新纪录。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FDI总额约为8590亿美元,同比缩水42%,中国FDI逆势增长4%,达163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2021年全球FDI总额增长77%,流入中国的FDI增长20%,达到创纪录的1790亿美元。2022年,全球FDI下降12%至1.3万亿美元,进入中国的FDI增加了5%,达到189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且大部分来自欧洲的跨国企业。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近五年中国的FDI投资收益率是9.1%,欧美是3%左右,巴西、南非、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直接投资收益率是4%至8%左右。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4万家,同比增长35.7%。发达国家对我国投资保持增长,法国、英国、日本、德国投资分别增长173.3%、135.3%、53%、14.2%。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持续增长,使得中国与发达国家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今年以来,全球FDI与贸易出现回落是普遍现象,而非中国单独的问题。FDI放缓的原因包括俄乌冲突、国际上食品和能源价格推高通胀并导致利率上升,国际项目融资和跨境并购尤其受到融资条件收紧,以及全球需求放缓影响。也就是说,从利率环境到需求端的变化不利于企业投资,让他们变得更加谨慎。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5.25%-5.5%,不仅打击了全球投资,也抑制了消费。标准普尔推出的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今年7月份连续第11个月低于50的荣枯分界线,29个主要经济体中约70%的数据显示制造业活动萎缩。美国PMI连续第九个月低于50,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以来最长的低迷期,德国7月PMI甚至下跌到38.8。 与疫情前相比,全球经济环境的确发生了巨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认为,供应链扰动和地缘政治紧张加剧,使地缘经济割裂的风险以及潜在成本收益正在重塑全球FDI的地理格局。这主要表现为美国要求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实施近岸或友岸外包,对中国企业投资美国严格审查并禁止部分美国企业赴华投资。但这仅仅影响美国企业在华投资,并不会产生全球影响,其他发达国家仍在加速投资中国。 从近几年的FDI流向看,出现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趋势。2022年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37%至37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4%至9160亿美元。美国虽然出现FDI增长现象,主要是美国政府利用相关法案补贴半导体与新能源汽车行业,通过政治施压与利益诱惑吸引外资企业投资,但这种增长不可持续,因为美国劳动力、资金等成本在大幅上涨,缺乏足够的技术工人,不利于制造业投资,而且财政补贴只是一次性而非可持续。 我国正在成为全球主要的对外投资国家。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31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7%,其中,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0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3%,占同期总额的18.6%。上半年多个国家邀请中国企业投资。中国正在加大对东盟、中东、拉美等地区的投资,沙特、阿联酋等国也大规模投资中国石化、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可以看出,我国正在通过吸引发达国家投资以及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更加巩固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心的地位。这得益于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齐全的产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但是,我们仍需进一步落实好现有稳外资政策,继续扩大开放,不断提升外资服务保障水平。(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