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人才振兴   李海金等:习近平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的生成依据
返回列表
查看: 123|回复: 0
收起左侧

李海金等:习近平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的生成依据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60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60429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8-21 10: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gecccn 于 2023-8-21 10:03 编辑

李海金 冯雪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将其纳入治国理政 大局全局并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振兴 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强调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对乡村人才振兴作出的新判断、提出的新指南,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指导广大乡村地 区的人才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因此,学习、研究与阐释习近平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具 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的生成依据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进程中,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的理论研 究、中国共产党“三农”工作论述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人力资本理论,并从中国城乡人才的现实 状况、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出发,深入思考当代中国乡村人才振兴问题,逐步形成乡村人才 振兴的重要论述。

(一)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强调人类才能发展的历史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到现 在为止,社会一直是在对立的范围内发展的,在古代是自由民和奴隶之间的对立,在中世纪是贵 族和农奴之间的对立,近代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对立发展中,人的 才能也相应出现了分化与对立。这种分化与对立具有历史性,人类才能的发展最终能够克服这 种分化,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列宁从较为落后的国情出发,提出:“我们 要用那些由资本主义培养出来被资本主义败坏和腐蚀、但也为资本主义锻炼得能进行斗争的人 来建设社会主义。” 这种被资本主义培养出来的人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人才。不难看出,人才的发展虽然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但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却离 不开人才。这些认识运用于乡村更是如此,乡村人才是制约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也十分关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人才问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强调:“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 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改革开放以后,基于农 村现实情况,邓小平指出:“农业增产还有潜力,特别是科学种田方面大有潜力。今后要进一步 提倡科学种田,还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江泽民从农业从业者素质出发,进一步指出:“要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除了办好农业院校,培养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外,还要通过 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胡锦涛则从 科学发展的角度指出:“要把发展青年党员、培养后备干部、造就农村人才结合起来,努力做好培 养青年积极分子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有关乡村人才论述的基础上, 习近平深邃思考并深入把握什么是乡村人才振兴、为什么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以及如何推动乡 村人才振兴等问题,基于实践探索与理论总结,逐步形成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的生成离不开习近平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性思考与 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是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 并非土地、资本等物质资本,而是人力资本”。习近平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论述超越了西方人 力资本理论单纯强调人力资本的局限性,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在重视农村土地、资本等物质资 本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关注了物质资本对人力资本提供的基础性和保障性 作用。同时西方人力资本代表者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源显然既有量的方面又有质 的方面。人口数量、投身于有用工作的人口比例及实际劳动量,是基本的数量特征。为了使我 有可能解决这个任务,我将忽略这些问题而只考虑技术、知识及影响人的生产能力的属性之类 的质量成分。”舒尔茨解释了人力资源的构成,包含数量与质量,并且重点关注质量方面。而习近平在重视乡村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基础上,更是将乡村人才振兴放在中国城乡关系、农村人口外流以及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未来取向等综合性情境下,对乡村人才振兴作出充分思考, 强调通过乡村人才的振兴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性和可持续性。

(二)现实依据

长期以来,乡村人才流失成为乡村人才振兴要解决的重大现实困境之一。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城乡关系的基本格局都是失衡或非对等的,而且这种格局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 层面,以城乡分离、对立为基本表征的城乡差别具有总体统摄性和历史延续性” 。尽管进入21 世纪以来,失衡的城乡关系开始缓解,人才单向流动的速度有所下降,但是在数量上依然保持正 向流动的态势。2021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表明,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约为 9.02亿人,占63.89%(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约为5.1亿人, 占 36.11%。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约 2.36 亿人,乡村人口减少约1.64亿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4.21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农民进城寻求就业和发展的机会依 旧是主流趋势。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不断深入思考如何推进人才的双向流动,实现乡村人才振 兴等重大现实问题并作出了系列指示。

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习近平乡村人才振兴论述的价值旨归。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背景 下,习近平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 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毫无疑问,共 同富裕的突出短板仍然在农村,为此要重点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社会进 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乡村全面振兴又是建立新型城乡关 系的关键,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能够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路径。这就需要通过全面 的乡村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 工农城乡关系。近年来,“城乡间的有机联系愈来愈紧密,相互间的界限渐趋模糊,并融为一 体”。这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契机,为共同 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持久动力。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特别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开启全面推进乡村 振兴新征程的过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亟需大量相关的乡村人才参与其中。习近平以上述思想为基础,进一步结合中国城乡人力资本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以及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 深入思考“什么是乡村人才振兴、为什么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以及如何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论述。


二、习近平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高度重视人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 的重要作用,对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观点和新要求。

(一)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 动力。其重要后果之一是,城镇在资本、人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凸显,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日 益加大。习近平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 根本扭转。” 农村的大量中青年劳动人口流向城市,参与第二、三产业,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不可否认的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久以来农业“过密化”的困局,不过也 造成了农村优质人力资源的流失,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渐由老人、妇女、儿童等相对弱势的劳 动力来承担。即使生产技术、生产手段得到不断发展更新,但是这类群体也很难高效参与农业 生产发展,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转型。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振兴是关键,而人才振兴又是制约 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早在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说到底,关键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新农村建设也谈不 上,还会影响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可见,人即劳动力对粮食安全、现代农业、新农村 建设以及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等诸多事项都具有决定性作用。2018年,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进一步将人才从广泛意义的劳动力中抽离出来,从而更加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他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另一方面,“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 。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吸引的方式,为乡村留住人才,为乡 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人才保障。2020年,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通过分析现实形势,作 出了“三农”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论断。他强调:“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 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在这一新格局下,他也进一步强调了人才对全面推进乡 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并指出:“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二)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这仅仅体现在数量上。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 这种数量上的优势也逐渐向劣势转变。习近平在多次对乡村考察的基础上深刻指出:“总的看, 当前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民年龄知识结构、农村社会建设和乡村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则更 为突出。比如,一些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到村里一看,农宅残垣断壁,老弱妇孺留守,房 堵窗、户封门,见到的年轻人不多,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不断加剧。”目前,农村人力资源仍存在总体素质相对低下、结构配置不合理、高质量的劳动力减少等问题。

早在2006年,习近平在《讲文明兴村》中就提到了人口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的路径。他 指出:“我们要把‘讲文明兴村’放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积极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 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建立健全培训农民、增强素质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农村人口优势 向人力资本优势转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开发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优势转换为乡村人力资本,增强乡村发展新动能成为乡村振兴 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并快速推进的关键。2018年,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 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 支撑”,并进一步指出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及实践指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 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 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 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农民的整体 素质以及培养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力也相应成为重点工作之一。2021年,习近平在广西考 察时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 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希望你们依靠勤劳智慧把日子过得更 有甜头、更有奔头。要注重学习科学技术,用知识托起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人力资本的开发 与运用,能够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从而破解农村人力资源面临枯竭的现实困境。

(三)培养造就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能够改善农业从业者结构、农村人口结构,还能够有效化解乡村在 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首先,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解决 了农村土地“谁来种”“种什么”“如何种”的问题。其次,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而农业产业化发展也会为农民的职业化提供实践场所、增强农民的组织 化程度。最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将有利于缓解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人才空心压力严重等问 题。同时也有益于促进农业就业的职业化发展,化解农业接班人流失的危机。习近平指出:“要 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特别是要让一部分年轻人热爱 农村农业,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改善农村人口结构。要解决土地增值收益长期‘取之于农、用 之于城’的问题,破解‘农村的地自己用不上、用不好’的困局。”

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 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 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当时,习近平已认识到了培育职业农民对于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 意义。2017年,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的审议时,提出新型职业农 民概念,并赋予其新内涵:“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绿 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形成农 业农村改革综合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 民。”与职业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市场经济体系的程度和深度更全面、更深入,而且对其 技术利用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要求更高。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一是通过合作组织发展,借助组织化力量,为新型职业农民孕育提供内在动力。“要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二是通过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创造良 好的成长环境,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提供外部条件。“要根据实践发展要求,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 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广大小农户走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使农村基本 经营制度始终充满活力,不断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四)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农村工作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 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 胜利之年,更是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迈进之年。因此,对乡村而言,面临着两大任务,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两者之间紧密关 联,脱贫攻坚时期形成的良好工作方法可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吸收借鉴。习近平指出:“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动态监测帮扶,落实‘四 个不摘’要求,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动态清零。要发展壮大扶 贫产业,拓展销售渠道,加强对易地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 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农村工作队。”

2002年,习近平就指出,“选派机关干部到农村基层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实际行 动”“是解决现阶段农村工作难题的有效措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有益 探索”。这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思路指南。2017年,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各级党政机关要积极向贫困地区选派 干部,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让干部在脱贫攻坚中锻炼成长。” 同年,习近平 进一步指出:“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是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和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举措,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切实发挥作用。”选派驻村第 一书记不仅能够让干部在农村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同时也能够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理念、资 源、技术等要素。2020年,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把村为民服务中心作为基层治理体系 的重要阵地建设好,完善充实服务事项,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增强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 治素质和战斗力。”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为了继续发挥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作 用,2021年,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 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进行完善。” 继续选派 驻村第一书记和农村工作队为乡村社会发展注入了服务型和治理型人才。

(五)发挥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的独特作用

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中国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制度,对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起到 了重要作用。科技特派员通过项目支持、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技术承包、有偿服务等形式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已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 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 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 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 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 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在强调科技、人才对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科技特派员对 “三农”工作作出的贡献。2019年,习近平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 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二十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 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一方面,习近平要求进一步强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服 务乡村人才振兴的独特作用,他指出:“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 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 另一方面,鼓励科技特 派员参与乡村振兴,强调“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 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进一步阐释了科技特派员科研工作方法和路 径创新问题。2021年,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 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因此,在追求全面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 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更新农村科技人才的类型、层次和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三、习近平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的实践启示

习近平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系统地诠释了乡村人才振兴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深入学习、研究和阐释习近平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对推进乡村“人”的现代化进而助力乡村 “物”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突出人才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关键地位

相对而言,以前乡村振兴的工作重心往往侧重于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等显性、外在层面,而 当下和今后乡村振兴应当更加强调乡村的全面振兴。在此基础上,乡村振兴也开始进入新的发 展阶段。人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在宏观政策层面,2018年 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 人才瓶颈制约”,这就意味着强化人才支撑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 动乡村人才振兴”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之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进一步将 “人才配备”作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工作,强调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人才短板。

在微观运行层面,人才振兴与全面乡村振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乡村发展、乡村富裕会 吸引人才参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人才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乡村要实现振兴,实际上是乡村生产力要实现振兴,而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所以在全 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强调乡村人才振兴、乡村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此外,乡村人才对乡村 振兴中其他方面的振兴都有促进作用,乡村人才振兴能够为农村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从而有助于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懂技术、了解相关农业生产、市场经营等知识,能够帮助村民建立农业生态环保机制,助力乡村生态振兴;乡村人才能够传播乡村优秀文化,可以为乡村优 秀文化注入新鲜血液,这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人才融入村庄基层组织,为农村基层提供治 理思路,进而有利于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可见,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人才振兴能够为乡 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如果没有一支数 量充足、结构完善、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其他方面的振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指明优化乡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实现乡村人才振兴,重在开发乡村人力资源。习近平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论述在顶层设 计、内育人才、外引人才、循环开发人才等层面指明了乡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路径。

其一,在顶层设计层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 意见》中强调:“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 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 进法》第三章从人才类型、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等方面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法律支撑。《国务院关 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中,不仅强调实施国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 养计划、加强实用人才培养力度,而且提出系列推动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的现实路径。

其二,在内育人才层面,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为之服务,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 用。从用人的链条中将育人的环节前置,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中人才匮乏最为基本的方 式。习近平强调:“发展特色产业、长期稳定致富,都需要人才。要培养本地人才,引导广大村民 学文化、学技能,提高本领,还要移风易俗,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通过农业培训班、专家现 场指导、“政府+企业”“政府+学校”等培养模式,积极培育农业农村从业者,打造一支高素质的 “三农”工作人才队伍。

其三,在外引人才层面,积极为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人才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习近平指 出:“要着力抓好招才引智,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通过完善乡村基础设 施、为本地人才与外来或返乡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平台、为优秀返乡创业人才予以经济补贴等 方式,优化整合乡村内部资源,让优秀外来人才回得来、留得住。

其四,在循环开发人才层面,积极探索人才在“农村—城市—农村”中的循环开发利用。习近平指出:“现在的城里人,往上数三代,大都来自农村,只要有机会,很多人都有回报家乡的 愿望。‘乡情牌’、‘乡愁牌’打好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渠道疏通了,对乡村振兴将会产生很大作 用。在这方面,要逐步探索,作出制度安排。”在实践中,通过有效发挥亲情伦理关系的作 用吸引农村中输出的优秀人才回流参与乡村的经济、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建设。

(三)提供支持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的发展指南

习近平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不仅明确人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关键地位,优化发展 乡村人力资源的有效路径,还提供支持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的发展指南。习近平强调:“要实行 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打好‘亲情牌’,念好‘引才经’,激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一是在顶层设计层面,构建从人才培育到人才引领服务乡村的政策体系。《乡村振兴战 略规划(2018—2022年)》中,围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人 才投身乡村建设三个方面来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对 各类人才的培育提出了系统化的政策框架和配套措施。《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 记和工作队的意见》指出,“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的通知》中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发挥人才的带头引领作用。

二是在农业从业者身份层面,实现从“身份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习近平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指出了一 条新思路、提供了新举措。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农村农业发展依靠的是在农业户籍下 的农民来从事农业生产。这些“身份农民”往往所追求的是跳出“种地”的圈子,无法安心农业, 更难以达到“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状态,所以要将这种“身份农民”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 更好地让此类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

三是在以驻村帮扶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层面,实现驻村帮扶从“超常规”到“常规化”的转 变,健全村级组织体系并提升其治理能力。“驻村帮扶所带来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行政资 源下沉基层、顶层决策与群众参与的有机融合以及村级治理能力提升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方 向。” 乡村的全面振兴需要总结并延续这类宝贵经验,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良好经验运 用到乡村建设中,让优秀人才尤其是乡村政治社会精英积极参与乡村治理。

四是在科技特派员工作方式层面,实现理论与实践从“分离”到“有机结合”的转变。习近平 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 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尤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 兴战略的新背景下,最大化发挥社会化组织——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队伍的重要作用,积极引 导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单位整合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深入农村基层一 线开展科技创业和服务,改变以往科研工作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状况。在科研工作中,与农民 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不断推动农村创新创业的积极有效开展,为全面推 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四、结语

习近平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诞生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根植于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 人“三农”工作实践探索与理论总结的升华,是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性研判,是对全 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性思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符合亿万农民群 众的殷切期望。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的前提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段时间以来,乡村振兴工作 重点关注产业、生态等显性层面。而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则需要在关注显性层面的同 时,更加关注人才等隐性和潜在层面。事实上,人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占据着关键位置,涉 及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习近平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在全面推 进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的极端重要性、历史必然性,明确了目标任务、前进方向、行动指南。这 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进一步认识和回答“什么是乡村人才振兴、为什么要推动乡村人才 振兴以及如何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这一重大且兼具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课题,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来源:乡村发现转自:《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903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