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王东强(重庆文理学院经管学院院长)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需从乡村人才培养、成长和发展的前端、中端和后端同向发力,以加强耕读教育为抓手,通过培养全科人才,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前端大力开展耕读教育。一是要在全社会开展耕读教育。传承和发扬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耕读文化,倡导勤俭持家、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并不断赋予耕读教育重农强农、爱国主义、绿色发展等现代精神,引导具有三农情怀、勇于担当的社会人才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二是将耕读教育纳入当代大学生必修课。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适应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业态建设要求,促进农理、农工、农文等交叉融合,构建“基础平台+耕读模块”特色耕读教育课程体系,重构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创建耕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尽快建设耕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建设耕读文化展馆,搭建农耕文化、生产实践、乡村调研等耕读教育平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建设通识性和专业性耕读课堂,弘扬“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等耕读精神。
中端开展乡村全科人才培养。一方面,以高站位推动职普融通,高质量服务多样化教育需求。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各类教育发展基础,以职普融通为关键点,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职普融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职普融通、高等教育阶段的职普融通等多样化方式中灵活选择,搭建乡村人才中高职贯通、专本硕联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融通的“立交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另一方面,推动产教融合,设计“入选有编,毕业有岗”的乡村全科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把乡村人才培养立在乡野之中,把专业建在专业之上,把课堂放在田间地头的办学思路,参照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新农科建设要求,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推动高校采取村来村去、编制身份、免费教育、定向培养、合同管理的培养方式,瞄准乡村全科人才新特质,创新乡村全科人才新模式,确保每一位乡村全科人才有编有岗,其工资和津补贴等全额纳入市级财政,培养一批矢志三农、技术为要、复合应用、一专多能的自产自销式乡村全科人才。出台关于试点实施乡村全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管理办法及实施方案,建立招录机制,确保定向就业,保障培养经费,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后端开辟乡村人才职业发展的可持续通道。通过分类实施乡村人才职称评审试点改革。出台专门的乡村人才职称评审制度,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单独发文。真正把那些返乡农民工、返乡大学生、下乡社会人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等新兴群体纳入职称评审范围。通过引入关键绩效指标,设置助理技师、技师、高级技师职称晋升体系,明确评审条件、评审标准、评审程序和申报程序等主要内容,构建乡村人才发展新通道,把职称晋升与职务提升、岗位聘任、评优评先结合起来,提高乡村人才的辨识度。设计定制服务、持续发展的职业发展绿色通道。地方政府对于在乡村就业创业的人员,锚定思想政治素质好、乡村治理水平高、职业发展潜力大的干部培养目标,实施“一人一档”的颗粒化、精细化管理,设置不同的职业发展层级,构建一条具有普适性的、梯次递进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新通道,解决人才入乡发展的后顾之忧。(来源:农民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