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何海峰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五年前,一个全新的证券板块——科创板,在中国资本市场横空出世。 五年后,截至10月底,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了562家,总市值超过了6万亿元。其中,六成科创板公司的核心产品或技术正推动实现相关领域的进口替代;三成科创板公司的产品或在研项目具有行业首创性;超300家上市公司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日前,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接受了《科创板日报》记者的专访,他谈到科创板发展五年来的成绩、对硬科技的支持效果、突破难点,并对科创板未来的深改方向和制度完善,给出了看法和建议。 “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持续推进,科创板长期被看好,要坚持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原则,继续完善注册制的制度标准细节,支持包括硬科技企业在内的更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做强做优。” 何海峰称。
科创板的“硬科技”底色 《科创板日报》:科创板肩负着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与推动经济创新转型的两大使命,如何看待科创板问世以来取得的成绩?何海峰:首先,“科创板+注册制”既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场观念变革,更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与突破。例如,试点注册制、扩大股票日内涨跌幅、新股上市后的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等制度设计上的突破性创新,引领了资本市场发行、信披、交易、并购重组、退市等五大方面基础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其次,在推动经济创新转型上,已有54家央国企在科创板上市,总的融资额超过1539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国资国企不断加快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的设立与发展,始终坚持服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改革定位。以集成电路为例,截至10月底,科创板集成电路上市公司共107家,占A股同类上市公司的六成,覆盖了集成电路全链条各环节。 其次,科创板突出“硬科技”特色,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下一步,要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加强市场块间的有机联系,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尊重市场而不缺失“有形之手”呵护《科创板日报》: 科创板一直被人拿来和纳斯达克对标,你认为二者有何差异性? 何海峰:自5年前宣布以来,一直都有人把科创板称为“中国版纳斯达克”,对此我不是完全赞同。 中国金融发展要立足中国国情,充分考虑体制背景、发展阶段的不同,注重并照顾具体机制技术——例如注册制中的发行审核主体、发行与上市关系的差异。实际上,从具体运行的操作上看,科创板注册制更多借鉴了香港模式而不是美国模式。尊重市场而不缺失“有形之手”呵护,伴随着相关配套制度环境的不断完善,科创板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之路。《科创板日报》:科创板系列指数及产品自推出以来规模持续增长,不到三年规模突破千亿,但近几个月持续下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何海峰:2020年9月科创50ETF发行,当时科创板市盈率高达92倍,投资者情绪高涨、蜂拥加入。从相关数据来看,2020年科创板市盈率高达79倍,2021年大幅回落到41倍,2022年小幅回调到45倍,2023年至今约为41倍,市盈率变化既与内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发展运行存在关联,也和投资者日趋理性直接相关。 截至10月底,科创指数境内外产品规模超过了1600亿元,其中科创50ETF产品规模超过1400亿元,稳居境内第二大宽基指数产品。 当然,从4月以来,受到国际行业周期与市场供求影响,芯片、半导体等行业承压,跌幅较大。但是,科创板上市企业业绩是硬支撑,从38家科创50公司公布的三季报来看,53%的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7%的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持续推进,更多优质企业加入,科创板中长期仍然看好,也相信会响应国内外投资者需求推出更多指数产品。已构建科创企业相对成熟的估值定价制度《科创板日报》:经过问世5年市场的运行,目前科创板市场是否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合理的定价估值体系? 何海峰: 5年以来,科创板构建了多方制衡、相对成熟的估值定价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参考国际做法,科创公司在市盈率、现金流贴现等传统估值方式基础上,结合企业所处行业与生命周期,为更好反映企业内在价值,灵活采取了分部估值法、市销率模型、市净率模型、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模型等多种定价方法。 其次,充分发挥券商责任主体作用,形成发行定价约束。例如,科创板要求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在定价时,要重点参考网下投资者报价平均水平;又例如,试行保荐机构相关子公司“跟投”制度;再例如,鼓励引入发行人高管与核心员工通过专项资管计划参与战略配售,支持引入产业上下游企业、国家级大基金、大型保险公司等其他战略投资者,促进理性定价。 《科创板日报》:在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畅通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上,科创板还应有哪些完善? 何海峰:如今,科创板已成为助力我国“硬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投融资平台。例如,在科技部组织的56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36家科创板公司参与了其中22项、占比40%,覆盖了基础科研、关键仪器、前沿材料等多个关键领域。为更好地打通科技-产业-资本的良性循环,科创板可以向前一步,更加主动与各地相关的上市企业培育行动对接起来。 例如,为拓宽融资渠道,今年4月,上海发布了《关于本市进一步放权松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这一《若干意见》提出,深化“浦江之光”行动,加快形成与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科创企业上市培育库”建设,加快吸引企业入库,有效推动一批“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科创板主动与各地上市企业培育对接,在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的同时,可以更及时了解把握更多科技企业群体发展趋势,为相关制度规则技术服务的完善做好前瞻准备。要加速构建“三位一体”的立体追责体系《科创板日报》:去年7月22日,首批上市的25家公司集中解禁,这批公司的解禁市值按当时6月底的收盘价测算,高达2626.13亿元。而这之后,每个月科创板都有几百亿的减持量。如何看待如此高额的减持? 何海峰: 一方面科创板需要更多长期资金、耐心资本的加入,来促进支持助力科技企业发展和资本市场繁荣,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也需要用真实业绩、真金白银来回报广大投资者,两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荣。 8月27日晚间,中国证监会发布政策调整,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对此前证监会发布的“减持新规”监管要求进行了细化,确定了更加清晰、明确的执行标准。这将改善中国资本市场生态,有利于科技成长企业的长期发展。例如,作为核心宽基指数代表的科创50指数,其成份股主要为科技成长企业,这些企业短期分红较少,更多依赖于长期的业绩成长性。 《科创板日报》: 2023年4月,紫晶存储、泽达易盛因存在欺诈发行等触及重大违法退市标准,成为科创板首批退市上市公司。如何评价这一事件?怎样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以及应从哪些方面来构建健康的退市制度? 何海峰:全面注册制的落地,意味着发行市场化和退市常态化,当然也包括上市企业因重大违法行为被退市,这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进而促进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题中之义。 为尽可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加速构建常态化退市机制,一方面要健全证券执法司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民事赔偿和刑事惩戒“三位一体”的立体追责体系;另一方面要健全信息披露机制,以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为目的,压实监管机构监督责任、上市公司主体责任和中介机构把关责任。 下一阶段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科创板日报》:对科创板下一阶段的创新措施,你有何建议和期待? 何海峰:刚刚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这为科创板下一阶段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具体将体现在三个方向: 首先是市场化。坚持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原则,一方面继续完善注册制的制度标准细节,尊重市场化选择,支持包括硬科技企业在内的更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做强做优;另一方面,协调好科创板与其他市场板块的分工配合、联动发展。 其次是法治化。科创板发展与注册制完善,需要不断推进相关制度机制的法治化和规范化,特别是发行市场化与退市常态化两大环节,更涉及到司法部门、监管部门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不断深化与细化,压实相关主体责任,降低市场风险,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最后是国际化。科创板继续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开放与安全,推出更多务实性开放举措。一方面更好与国际标准协调对接,包括会计准则、公司治理规则和上市流程,提供更多国际化的金融产品,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进入;另一方面,加强资本市场的国际交流合作,与国际交易所、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等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