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坚持农民、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返回列表
查看: 83|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坚持农民、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9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95039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11-20 09: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邵瑶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博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创新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发挥文化的铸魂作用。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全面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意蕴,还要进一步明确乡村文化的主体性,明确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路径。在实践层面,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优化应坚持农民、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振兴乡村文化,首先必须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中国农村改革的生动实践表明,农民应当是乡村文化的主体、主角,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出发点与归宿。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角,首要任务是吸引青壮年回乡就业创业,用青春活力激发当地村民投身于乡村发展的热情。一方面,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优势,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增加村民就业机会,更要加大就业培训力度,量身定制各类职业培训活动,加强返乡创业重点人群、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等的培训培育,提高村民参与生产的能力,也推动人力资源存量持续优化,为乡村文化振兴夯实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努力避免乡村文化系统的结构性衰败、功能性丧失。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激发广大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既充分发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农人”文化高、技术强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传承传统乡贤文化精髓且符合新时代乡村治理需要的新乡贤的作用,切实保障村民有机会有途径全过程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改善、优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环境,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
坚持家庭本位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家庭是人们心灵的归属,更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一个细胞。家风是一个家庭真正的不动产,更是社会风气的基本组成部分。乡风文明需要以千千万万农村家庭的好家风作为支撑。在实践层面,既要加强古村落、祠堂、家谱等的保护,挖掘清香溢远家风文化,编纂家规家训,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农村家庭家风建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高标准、高规格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让家庭在社会氛围中感知家风文明的宣传教育;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封建迷信、聚众赌博等不良现象,助力打造家庭和美、邻里友善、村庄和谐的乡土社会。


坚持重塑社区精神。文化是人类得以汇集的最大力量,一定生活空间必然有着将人们凝聚起来的共同文化。“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邻里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当前,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注重重塑社区共同体精神,着力将农村人口外流、凝聚力有待提升的农村社区,培育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凝聚力强的社区公共空间。一方面,要加强社区硬件设施,因地制宜塑造文化景观,注重挖掘乡愁古韵、传承农耕文化、保留乡村风貌,使人们居住的家园不仅仅是身有所栖之处,而且还是心有所依、情有所系之处。同时,注重强化文化和地域认同,避免“千村一面”。另一方面,要常态化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系列乡村文化活动,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挖掘和阐发乡土文化中孝老爱亲、邻里互助、扶危济困等道德力量,增进村民的交流,让充满温情的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来源:湖南日报)

【本文为湖南省自然科学区域联合基金项目“共同富裕视角下湖南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2023JJ50504)阶段性成果】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744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