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廖小琴,女,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前,共同富裕已经进入扎实推动的历史阶段,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新的着力点。作为更高层次、更高阶段的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面临的社会问题更加繁多复杂,同时也要直面精神生活发展本身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矛盾问题。坚持系统观念,运用整体性思维,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协调各方力量整体统筹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整体性推进的核心要义 整体性既是方法论,也是具体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共同富裕、人民精神富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特征提出,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予以整体推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整体性特征和方法论思维。用整体性的要求和思维方法看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联系地、全面地、发展地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整体性生成和实现规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总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精神生活本身也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系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不只是靠单个人精神生活的发展,也不仅仅是个人、少数人、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富裕即可。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整体思维,综合布局,多方联动。1.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中的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每一个部分都是整体的一个环节、一个规定。在整体性视角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是相互联系的,它是共同富裕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人的总体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的总体要求,也不能割裂人的完整生活去单独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在共同富裕的总体要求下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从全局上来看”,不能将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割裂。没有物质生活的富裕作基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没有坚实的物质根基和物质条件,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提升也会受到局限。因此,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将其置于共同富裕的总体要求下来整体思考和谋划。另一方面,作为人的总体生活的两部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本身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还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都是在人的生活总体中并且通过人的生活才有存在的意义。人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性存在物,这就决定了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能离开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去抽象地思考。反过来,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离不开精神生活的发展与富裕。当前,实现共同富裕遇到的一些难点、堵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发展上的问题。可以说,没有精神生活的富裕,就难以真正实现包括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在内的人民生活总体的共同富裕。只有推进精神生活的发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能在总体上不断向纵深迈进。需要明确的是,尽管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在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后的问题。物质生活富裕不能自然地推动精神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也不等于物质生活一定富裕,“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不构成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2.用全面的视角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与本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全面地、系统地理解和把握其内涵和本质。首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主体上是全民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十四亿多人口的共同富裕和整体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这里尤其需要关注到新兴职业从业者、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蚁族、漂族、残疾人等群体的精神富裕问题。这些群体如何增强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主体性,如何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只有这些人群的精神生活都实现富裕了,精神生活富裕的共同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其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内容上是全面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精神生活系统全要素的富裕,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社会伦理道德、人际关系、心理心态情感、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等等。习近平指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解决人的精神生活系统发展中的诸多不平衡性问题,比如知识和道德、科学和人文、技术与情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要解决精神生活系统内外要素的协调发展问题。再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程度上是差异富裕。一方面,处于不同生活条件和生活境遇下的人,精神需要的内容不同、层次不同,审美也不同,思想观念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无论物质生活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人的思想发展始终有快慢之分,精神境界始终有高低之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等程度的富裕,只能是差异性的富裕。另一方面,由于价值观念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差异,每个人对精神生活富裕的看法和理解也不同。“每个人的精神生活富裕样态都是个人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自主理解、领悟与创造,自主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结果,各具特色,具有差异性和不可复制性。”但从整体上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体现出每个人的精神生活都是富裕的。最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实现上是阶段式阶梯式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比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更高层次的富裕,其实现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难度更大。因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在长远目标的统摄下通过一个个的阶段性目标螺旋式阶梯式地来实现,要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逐步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全体人民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和精神境界的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精神生活高质量的彰显,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显著标志”。3.用发展的眼光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与实现规律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看待问题。整体性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坚持运用发展的眼光,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路方法,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发展的眼光是一种战略眼光,“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新时代整体性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这是由人的精神生活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实现阶段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地域差异性、富裕目标的复杂艰巨性等特点决定的。一方面,人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精神生活发展不会停滞,精神生活富裕就不会始终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因此,整体性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要从变化中去认识和把握不同生活境遇下、不同时代条件下的人们对富裕的认识和看法,对富裕标准的期待,把握人的思想和精神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和因素,从中把握精神生活富裕的发展演变规律。另一方面,根据唯物史观,精神生活发展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由社会存在决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物质富裕、社会富裕、精神富裕等内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互嵌互构下实现的。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不同的要求和推进方案。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跑过一定路程后”进行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在发展过程中和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心理心态的新变化,解决精神生活系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及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要“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从共同富裕的“总体性”上通盘考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动态发展中、持续推进中、解决各种复杂艰巨的问题中探寻和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规律。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整体性推进的价值动因 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要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视角、发展的眼光“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这是在新时代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从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视角深层次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价值意蕴的需要。1.解决共同富裕的精神文明难题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共同富裕始终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和追求,但无论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物质不富裕精神也不富裕,抑或是物质富裕精神空虚的问题,与之伴随的是不劳动而享有富裕的生活、越劳动越贫穷、越劳动越空虚的社会问题,共同富裕的梦想只能沦为幻想或空想。究其原因,社会制度的固有矛盾是根本,但不可逾越的共同富裕“精神”文明难题也是重要因素。“共同富裕的‘精神’文明难题在于寻求在克服劳动异化与精神贫困的基础之上实现共同的劳动与共同的享受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剥削已经消灭,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使阶级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差别被消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扫清了根本性的制度障碍。新时代“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真正从理论设想到实践推行。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尤其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进能够有力且有效地解决共同富裕的“精神”文明难题。尽管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尚不够高度发达,人的思想观念的变革有快有慢,精神境界尚待提高,如何实现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物的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协调统一,路子依然还在探索中,但无论是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总体性理论思考,还是从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直接实践来说,人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思想境界的提升和伦理行动的自觉都既是深层次的理论因素也是实践的必然结果。只有人民精神生活富裕了,并且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了,才是社会主义的真正共同富裕。因此,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协同并进,个体与共同体共同富裕辩证统一,这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以往历史上共同富裕文明难题的重大破解,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
2.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维度的体系建构,但人的全面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富有,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实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展现与发展,体现在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三个维度的现代化发展,具体体现在人的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德与智、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英格尔斯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实现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它从根本上否定了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的运行逻辑,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被物奴役、人的尊严被物的价值所替代、物质富裕精神空虚的现代化魔咒,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深厚的人民情怀,彰显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旨归。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内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需要。“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文明的内容构成来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完整形态,精神文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努力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人民美好生活样态,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然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从文明的独特特性来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独特文明特性的内在需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延续发展至今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自己独特的文明特性。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继承文明传统,又要创新发展,要走自己的路,进行自觉的创新创造。这就要求中国人民坚持精神上独立自主,拥有文化主体性,繁荣发展精神生活,坚定文化自信。精神上实现了独立自主,就能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彰显民族文明的突出优势;就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文化交流和文化互鉴中自信扬弃,为我所用,生发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代性要素和新人文精神特质。“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精神自主、文化自信、文化独特特性,都是在历史发展和演进过程中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度理解和分析之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民精神生活发展的历史演进结果和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表征。显而易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需要推动着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紧密相连、各国利益休戚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世界,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尊重文明多样性,求同存异形成全人类价值共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凝聚价值共识的精神基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张超越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物质与精神严重不平衡发展的制度性弊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富裕与物质生活富裕的协同共进;主张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以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美美与共”超越文化霸权和“文明优越论”的盛气凌人。这种以协调性、全面性、多样性发展为特征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主张和理念,一方面能够有效凝聚社会价值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两个大局”交织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它坚实奠定了凝聚全人类价值共识的普遍性价值基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引领、精神导向和精神支撑,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而能够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认同。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整体性推进的内在逻辑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整体性推进需要精神生活系统内外各要素之间、不同层级之间形成有机联动与协同,体现出“注重整体性、强化过程性、彰显独特性和弘扬历史主动性等鲜明特征”。结合共同富裕的总体性要求和精神生活自身的特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整体性推进应充分调动国家—社会—人民的多元主体积极性,在推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互促共进中,以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为突破口,提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先富群体帮扶后富群体的自觉性,在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下全体人民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成果。1.国家—社会—个人在场的主体逻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才能实现的精神富裕。首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是领导核心和历史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决定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更能整体性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社会供给丰富的精神资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条件。整体性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品质的精神资源,同时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精神生活的发展。立足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引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立足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目标推动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美好社会的构建;立足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指导公民不断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构筑欣欣向荣的精神家园。最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靠人民共同创造。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也要依靠全体人民才能富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实现精神生活的发展、精神的富有和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多元主体凝心聚力形成共同体,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团结奋斗整体推进。精神生活富裕的基础和条件需要大家共同创造,要避免“等靠要”“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个人精神生活的发展也要靠个人主动的精神创造,不能寄希望于别人的给予。只有每个人都参与了,每个人都发展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精神力量不断增强,精神生活实现普遍的富足充盈,全社会形成价值共识和精神富裕的合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能最终实现。2.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的目标逻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理念、科学文化、社会风尚等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尽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直接表现是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裕,但从整体上看,精神生活富裕与物质生活富裕是彼此嵌入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协调发展的富裕,其“目的在于使每一个现实的、具体的、社会中的个人真正摆脱长久以来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平衡的状态,其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文化水平都能在协调与贯通中实现均衡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聚焦于人本身,体现在更高层次上、更高阶段上让全体人民都过上美好生活。虽然美好生活是历史的和发展的,但在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期待主要表现在“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要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发展,同时也要关注人的物质生存状态。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推动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产生联动,激发人民在正当合理的、日益增长的、更高要求的物质需求满足后,产生更加广泛、更加美好、更有意义的精神生活需求,从而过上更加宽裕的、更高水准的、更高品质的生活。一句话,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不断激发和满足人的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等更多维度的、更深层次的内在需求,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使人努力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与此同时,人民精神生活富裕了,精神力量增强了,又进而会发挥出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促进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更加富裕,提供精神生活发展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从而汇聚起共同富裕的巨大合力,在总体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因此,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追求的价值目标。3.道德自觉的伦理逻辑道德自觉既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结果,也是方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每个人的道德自觉。这里的道德自觉主要表现在:其一,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上,需要物质先富群体自觉在道义上帮扶还没富起来的群体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为精神生活普遍富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其二,国家和社会丰富的、高品质的精神资源需要均衡共享,除了国家和社会的政策支持,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一部分人自觉做出牺牲和奉献。其三,精神上先富的群体,也要在生活方式上自觉地发挥好道德示范作用,在全社会协力营造出精神文化生活的良好氛围。其四,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还没富起来的群体,都应该摒弃“懒汉”思维,不能依赖“等靠要”,而是要在物质上、精神上以先富群体为标杆和榜样奋起直追,通过自觉劳动获得自身物质生活的改善,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精神生活的发展,从而使整个社会在整体上能够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因此,不论是物质先富群体提升精神境界,还是精神先富群体发挥示范作用,抑或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道义帮扶政策的实施,都需要人的道德自觉。道德自觉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蕴的伦理议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同”就意味着全体人一起,不是一部分人,不是少数人,因此它本身就蕴含着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内在地追求人的道德水平的提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人民至上,在实践上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更加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国家、社会的角度看,就要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扩大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从个人精神生活发展的角度看,就要自觉加强精神生活建设,主动抵制错误社会思潮和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蚀,在理想信念、道德理念、价值观念上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相契合,构筑起蓬勃向上的精神家园,彰显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德自觉追求。4.公平正义的制度逻辑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柔性”的道德自觉作为道义支撑,但这是不够的,精神生活的发展与富裕,改变精神资源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解决精神财富的分配问题等都离不开“刚性”的制度建设。首先,精神生活发展与富裕本身内蕴公平正义。精神生活富裕意味着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体现着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层次需求不断满足,其内在的内容就要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抑或是说,社会公平正义本身就是精神生活发展的一个表现。不公平不正义的社会,必然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奢靡腐败之风,只能与精神生活的发展和富裕背道而驰。其次,改变精神资源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来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要的是“富裕”,因而必须改变当前社会精神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精神资源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改变这一现状的途径很多,但公平正义的制度促进不可或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也不是削高峰补低谷,而是需要更多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和资源。因此,在维护精神资源发展的“高原”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制度激励来促进“高原”向“高峰”提升、“低谷”向“高原”发展,以及在地域和群体分布上的均衡性,从而体现出精神资源获取的公平正义。最后,精神财富的公平分配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来保障。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体现在人民对精神价值的重视,并发展和提升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理念等,也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来保障人民群众对精神财富的“得其所应得”。公平正义的制度之所以成为精神生活公平正义保障的不二之选,这是因为公平正义本身是内在于制度的,制度也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公平正义的制度更能保障精神财富分配的公平正当性。而且,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尤其是体现公平正义的法治建设,能够管控和矫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中各种各样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从而更好地强化和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5.共建共享的实践逻辑“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不劳而获,也不可能不劳而获。习近平指出:“在我们这么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只有在共建中,才能实现“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同样,也只有在共享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同”公平性才能更好地体现。作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共建与共享相辅相成,共建才能共享,共享才能更好地共建,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共建共享既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行动逻辑,也是协同逻辑。“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道义方式、制度保障等,都是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但在实际运行中容易出现要素脱节和条块分割,这些逻辑要实现真正的现实关联,需要精神生活主体的实践行动。换句话说,只有共建共享的实践逻辑,才能协同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各个逻辑的有机衔接和整体运行。首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依赖物质基础和条件,但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都可能只是个人的主客观努力,没有“共同体”意识,很难实现“共同”富裕。单个人的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强化,需要在共建的合作中才能更好地完成。其次,无论是精神与物质上的先富帮助后富的示范带动效应还是后富追赶先富的追赶精神,都需要每个人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共生共荣的集体主义精神才能更好地形成。最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内在意蕴也需要在共建共享中充分体现。在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共同享受劳动成果,共同实现“个人的充分发展”和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作为生产的人”和“作为目的的人”的真正统一,最终走向以物质生活富裕为基础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color=rgba(0, 0, 0, 0.9)]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整体性推进的实践进路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发展起来以后”的时代性课题。解决这一课题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整体性推进要坚持系统观念,依照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顺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各种内在逻辑运行及其现实关联,在兼顾各方利益中克服各种逻辑单一运行的局限性,以总体性、系统性思维加强多维努力和协同发力,“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最终才能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1.以人民为中心汇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精神伟力“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和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作为自己最大的初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也始终坚持人民评判的价值标准。“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以人民为中心整体性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标志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理论上厚植了更深入的根基,在实践上找到了更宽广的道路,而且意味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幸福感成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考量,这是一种整体思维上的创新。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是要见之于行动和行动力。在新时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说到底,就是党如何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实现美好生活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社会革命的同时坚持自我革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其目的就是要让全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共同富裕有了顶层设计的规划性和引领性,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阶段成为共同富裕追求的显性目标。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中国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这又充分调动起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无坚不摧的磅礴精神伟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2.以高质量发展促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以高质量发展来推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蕴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高质量发展不只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不只是精神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内蕴经济富裕和精神富足的客观发展方面,也包含着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主观感受方面。高质量发展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它不是单一维度的经济发展,而是“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习近平强调,要“从灵魂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可以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高质量发展会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之外其他领域的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程度是评价高质量发展的最高标尺。”“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且体现在社会方方面面的整体性进步;不仅是物质文明的高质量发展,而且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统一、齐头并进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社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而且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整体性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激发人的高质量需求。需求影响供给,供给影响发展,进而影响需求。人的需求到达什么样的程度、什么样的高度,影响着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资源的供给和质量,也影响着人的发展的程度和高度。高质量需求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动力。高质量需求需要以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来满足,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消费又能够生产出具有高素质的生产者,进而在生产者身上引起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进一步提升人的更高层次的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整体性推进人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激发人的高质量需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求;要特别注意培育人民健康适度的、品位高雅的精神需求,避免过度的、低俗的、虚假的各种不当或者错误需求。实践充分证明,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促进全体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3.以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自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整体性推进离不开主体的自觉性发挥,既包括主体的精神生活自觉,也包括物质和精神先富群体的道德自觉,而主体的自觉性又要依靠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只有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整体性推进才有自觉的精神动力和道义支撑。首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整体性推进内在地要求每个人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从整体上体现出来,必然是全体人民都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这就要求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群体和每个人都要经常注重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心灵建设和精神涵养,通过教育启迪和实践养成,自觉发展起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好、维护好自身的精神家园。其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整体性推进需要用思想道德水平先进的群体营造良好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氛围。思想道德水平先进的群体必然在思想观念、道德理念、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行为规范、精神状态等方面都走在时代前列,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发展和行动走向都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思想道德水平先进群体在思想引领、价值导向、理想信念树立、价值目标确立、行为规范养成等方面的带头示范,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其他社会成员,就能逐渐培育起社会精神文明的新风新貌,形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良好氛围,并不断转化为人们精神生活富裕的行动自觉。最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整体性推进需要互帮互助的道德奉献,这也有赖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整体性推进必然需要物质与精神上的先富群体帮助后富群体,而要实现这种道德自觉需要提升先富群体的道德责任感,尤其是物质先富群体的道德责任感。落实这一道德自觉责任,除了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启迪,更要把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推进社会文明工程纳入国家现代治理体系之中予以考虑。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整体谋划,特别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改变一些物质先富群体在客观上不能、主观上不愿承担道德责任的状况,必要时采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刚柔并济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共同富裕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好先富带动后富的示范作用,从整体上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4.以制度建设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制度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重要方式,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指出:“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重要着力点还在于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制度正义的建设。首先,要加强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制度理念建设。公平正义是社会制度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也是通过制度来实现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各项制度、方针和政策的制定都要反映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利益,努力做到各方面工作的公平正义,这是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着眼点。其次,要加强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制度体系建设。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比如精神产品如何提升质量、精神资源如何均衡共享、精神财富如何公平分配、基本公共服务如何均等化等。这些问题是构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制度建设的无数个点,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但是,仅仅孤立地解决这些具体问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把影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诸多问题上升到理论形成制度,并把各种制度有机联结起来,交织成网进行系统考虑,形成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只有在制度的体系化建设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工作才能协调各方,整体推进,各种盘根错节的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最后,要加强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制度执行力建设。制度执行是一个较之制度构建更显紧迫的问题。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制定了不执行,束之高阁,就等于一纸空文。当前,“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但会影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以制度建设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还需要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建设。只有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建设,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各种干扰、破坏、阻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能顺利推进。5.以社会贡献推进精神文明成果的共建共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靠全体人民的勤劳智慧来创造。只要我们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一定能够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成果的共享仍然是按照按劳分配原则来进行。邓小平明确强调,“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主要是看他的劳动好坏、技术高低、贡献大小”。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仅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而且在分配中我们还特别注意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只要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都尽力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贡献,就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衡量人民对精神文明成果的社会贡献,要遵循精神生产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规律。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存在差异,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根本性质也不同,不能按照劳动者对社会精神财富的直接产出来衡量贡献大小和决定共享程度。首先,社会精神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精神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精神生产和精神劳动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但从事这种生产和劳动需要以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为前提,因此不能以有没有直接从事精神生产和精神劳动为共享精神文明成果的评价标准。其次,精神生产和精神劳动的结果和社会效益,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既是即时的也是延时的,因此不能以可见度和即时性来衡量人们精神财富的创造价值。最后,从事社会物质生产的人们,并非就完全不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物质生产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精神生产。物质财富的多寡影响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物质生产和物质财富的创造,对精神生产和精神财富的积累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物质生产者也是精神财富的间接创造者。总之,物质生产者和精神生产者都是推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建立起相互尊重、互相关怀、共同奋斗、合理按劳分配和按贡献分配的和谐关系。要从劳动过程、劳动结果、劳动效果,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眼前的和长远的、整体的和阶段的等方面对各类劳动者的贡献进行客观、科学、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以社会贡献推进精神文明成果共建共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能分阶段、有步骤地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整体性实现。编辑:墨恩 文章见《中州学刊》2024年第4期“政治与党建”栏目,因篇幅所限,注释、参考文献省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