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安論壇   集聚粮食丰收硬核 夯实粮食安全基石
返回列表
查看: 23|回复: 0
收起左侧

集聚粮食丰收硬核 夯实粮食安全基石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71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712431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6-6 15: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前几天,一场喜雨过后,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万亩数智农场项目区呈现出一片喜人的嫩绿。正在用手提播种机进行补种作业的通辽市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工作人员王付说:“虽然今年大田玉米的出苗率高于往年,但是还有少数地块出苗不整齐,趁玉米苗3叶期进行补种,是要确保每亩出苗量达到7000株左右的必要工作。”
  通辽市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从2018年起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对接,在通辽市率先采用玉米密植高产种植技术,这项新技术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每亩要多种2000株左右,多产粮食200公斤左右。
  “我们通过采用这项新技术,在2022年和2023年,平均单产分别达到1087.93公斤、1183.47公斤,连续两年创东北地区万亩大面积单产纪录。”通辽市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马忠臣介绍。今年,该合作社除了以托管或土地流转的方式经营包括前西艾力村在内的周边4个村1万多亩土地外,还以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对钱家店镇42个村的10万亩耕地进行技术指导,从该项技术的受益者发展成推广者。
  今年,科尔沁区以中国农科院李少昆专家团队为技术支撑,依托中国农大、中交一公局,以通辽市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建设主体,打造了一个万亩数智农场示范基地。该基地通过配置立体式监测感知、智慧农机装备、大田智慧灌溉等系统,使整个生产过程耕、种、防、收实现全程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
  “就水肥智能化控制这块来说,系统通过传感器捕捉到的信息,对玉米进行定量、定时的水肥供应,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有了这个项目,今年增产增收会更有保障。”马忠臣说。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草原腹地,背依燕山余脉,蜿蜒的西辽河从这里静静流过,成就了流金淌银的西辽河平原。通辽市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中国东北黄金玉米带核心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内蒙古粮仓”,全国23个百亿斤粮食地级市之一。去年,全市玉米产量达到了176亿斤,占全市粮食产量九成以上,全区玉米产量的三分之一。“通辽黄玉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入选全国百强区域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05亿元,位居全区之首。
  聚焦“五粮”组合措施 确保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通辽市深入贯彻落实党政同责,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全力稳面积、提单产,把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提高单产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聚焦玉米等主要作物,加大政策扶持、宣传引导和技术服务力度,大力推广玉米密植滴灌高产精准调控等技术模式,2023年,粮食总产实现189亿斤,实现“二十连丰”。
  行政推动稳粮。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3年,通辽市印发《通辽关于分配下达2023年各旗县市区粮食和油料生产目标的通知》,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市长与各旗县区签订了粮食和油料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压实责任,实现了六级齐抓共推,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积极参与,行政推动扩大粮播面积。据统计,全市粮食作物达2000万亩,完成任务的107%。其中,玉米1821.2万亩、大豆59.5万亩,较上年不同程度增加,实现粮豆面积双增。
  惠农补贴助粮。落实惠农补贴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全年全市共下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25.4975亿元,其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0438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2004万元、农机购置补贴26806万元、玉米大豆和马铃薯生产者补贴95727万元。为鼓励大豆种植,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沿袭2022年标准400元/亩,继续对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补贴,补贴标准150元/亩。同时,积极争取农业病虫害、抗旱和洪涝防灾减灾资金1384万元、玉米大豆“一喷多促”资金9336万元,及时开展抗旱救灾、灾后恢复、1052万亩玉米大豆促早熟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项目支持促粮。2023年,通辽市统筹1.7851亿元支持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利用717万元良法项目资金,建设15个优质高效增粮千亩方,促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落地;利用3800万元绿色高质高效项目资金,建设玉米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114个千亩方、30个万亩片和大豆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40个百亩田、10个千亩方等;利用5500万元玉米主产区地力提升项目资金,建设55万亩玉米地力和单产双提升示范区;利用1004万元化肥减量增效项目资金,建设48万亩化肥减量增效“三新”示范区;利用6000万元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资金重点支持2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另外,市本级投入资金270万元,开展玉米密植高产示范区绿色防控;开鲁县财政投入资金360万元,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玉米密植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六级联创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左中旗财政投入资金200万元支持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建设。
  科技支撑增粮。通辽市坚持把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提高单产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聚焦玉米等主要作物,推广玉米密植滴灌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针对浅埋滴灌、管灌、旱作等不同的灌溉方式,在集成11项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在技术应用和管理上抓好7个精准。精准选种。全市建设看禾选种平台10个,连续3年累计推介发布玉米密植高产品种35个,推进优良品种更新换代。科左中旗玉米单产提升20万亩项目区应用耐密、高抗、宜机收、优质、高产品种5个,改善了品种多、杂、乱的现状。精准整地。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建设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1296万亩,引进推广深松机、翻转犁、驱动耙、联合整地机等机械改旋耕为深松深翻等精细整地,提高整地质量。精准播种。应用北斗导航播种和提升整地质量,保证播种密度和播种质量,提高出苗率。精准防控。全生育期两遍精准防控病虫。推广使用高效喷头装备高效植保机械约50万台套,精准除草防虫覆盖面积1800万亩次以上。建设玉米螟防控示范区110.4万亩,开展理化除草示范5万亩,开展除草剂联合试验示范4570亩,遴选高效低毒、低残留+高效助剂除草剂配方3个至5个,引导农户绿色防控、精准防控,科学减少农药投入。精准化控。6叶至8叶适时化控,促根系、降穗位,增强抗倒伏能力。精准水肥管理。水肥一体化面积达607万亩,浅埋滴灌区采用多次分次施肥。示范推广“无底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94万亩次,应用新型肥料约300万亩,提高化肥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精准收获。玉米籽粒直收20万亩以上。
  农技推广优粮。为促进技术落实到位,通辽市打出农技推广“组合拳”,扩大技术知晓率和应用率。顶级专家指导。持续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5个“中国农科院专家工作站”“通辽市玉米高产研究中心”,各级专家巡回服务指导到田、到户。科技示范展示。采取“1+8+N”模式,做到3个全覆盖,核心示范基地旗县全覆盖、千亩方玉米主产乡镇全覆盖、百亩示范点玉米种植村全覆盖。常态化现场观摩。在整地、播种、化控、水肥管理、病虫害综防、籽粒直收等关键环节,多点多地召开现场观摩会46次,累计培训人数5万余人。开展高产竞赛。目前正组织示范区700余个种植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竞赛活动,旗县自测后,10月1日前梳理出高产地块和作物,市里组织专家核验后向自治区申请复测。新媒体推广。创办“三分钟农视”,通过新媒体发布农技视频630期,开展农技讲课(现场活动)直播53次。
  提前部署做足准备 打好粮食生产第一仗
  年初以来,通辽市各级农牧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自治区农牧厅和通辽市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早行动、早部署,全力以赴抓紧抓实春耕生产,确保实现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提单产的目标,力争粮食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90亿斤。
  备齐农资农机。及早部署农资市场检查、农机具检修等工作,农资农机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农资到位较快。农资供应稳定。据农情调度显示,化肥春播需求量38万吨,可供量38.5万吨;农药春播需求量1530吨,可供量1550吨;种子春播需求量3.2万吨,可供量3.25万吨;地膜春播需求量2700吨,可供量2800吨。与此同时,农资采购也出现了新变化,以村为单位统一组织或者以合作社(大户)统一组织与生产厂家直采直供,根据生产规模量身定制种、肥、药,节省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机保障充足。全市可投入春耕生产的拖拉机19.3万台,配套机具21.5万台,其中,整地机械7万台套,安装精量导航播种仪3000余个,投入春耕生产的服务组织共760个,投入春耕生产的农机技术人员12万人,完全能够满足春耕生产需求。农资监管到位。全市开展了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4416余人次,发放法律法规宣传单3600余份,检查农资经营门店1104余家次,发现问题23起,都已责令整改,保证了农资市场秩序。
  备足政策资金。政策资金额度大、下达早。截至3月底,已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油规模主体单产提升等惠农政策资金15.8亿元,比上年增加约6%。已下达高标准农田国债及自治区配套资金35.91亿元,春季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万亩。政策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涉农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大。落实涉农贷款资金797.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8.1%,其中农户贷款385.3亿元,较上年增加24.3%。
  备新生产模式。加快千万亩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市一体化推进高标准农田、社会化服务、单产提升、耕地质量提升4项重点工作,集中打造千万亩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2024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00万亩、社会化服务800万亩、单产提升600万亩。采取“高标准农田+社会化服务+单产提升”的方式,已落实玉米单产提升面积60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整镇推进29个、整村推进278个。玉米单产提升加大普及推广力度,为大面积均衡增产发挥重要作用。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坚持园区化发展的理念,聚焦优势主导产业,推动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势资源向园区集聚、政策资金向园区倾斜,印发《通辽市2024年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种植业领域)创建实施方案》,市县两级共建设24个农业示范园区,其中市级园区6个,旗县级18个,包括玉米、红干椒、甘薯、荞麦、水稻、大豆6个作物,围绕“三田两区四支撑”的“九个有”建设农业综合型产业园区,引领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集约规模化发展。引进中化、两宜生物、中交天航等农业公司,统筹当地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推进社会化服务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全市295个嘎查村与新型经营服务主体签订了整村服务合同,签订面积126.4万亩,实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水肥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其中,科尔沁区钱家店镇与通辽市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签订10万亩“单产提升+社会化服务”协议,集中连片10万亩玉米密植高产技术+籽粒直收+粮食减损(粮食银行),探索实践集中连片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可复制、可推广模式。推进智能化应用。依托高标准农田、单产提升等项目,积极推进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在生产上的应用,全市计划新建智能化管理20余处,面积约4万亩。其中,科尔沁区钱家店镇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联合打造万亩数智农场,生产、管理环节全部使用信息化与物联网技术,打造全国示范点。
  备好技术服务。开展“五良”模式示范。以推广玉米密植滴灌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为重点,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组装,采取“1+8+N”的方式,全市建设优质高效增粮示范基地20个,建设玉米单产提升百亩田100个、千亩方80个、万亩片8个,示范带动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开展科技突围揭榜挂帅。启动实施“玉米生物育种及高产耕作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突围项目,2024年,开展抗虫、耐除草剂基因玉米新品种的自主研发,示范推广沙地单产提升技术模式50万亩。开展联合攻关试验。持续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内蒙古农大、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引进“粮丰”工程,开展耕地地力提升、水肥高效管理、绿色高产技术示范等技术试验60余项。建立“单产提升”联合指导组,研究推进单产提升工作。与科研单位、企业合作建设看禾选种、看苗选肥、对症选药等示范点18个,开展“无底肥、少底肥”示范3万余亩,为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做好技术储备。开展宣传培训。全市冬春单产提升培训已集中开展3轮,培训场次117场,共培训了92个苏木乡镇、1524个嘎查村,共培训了镇村干部、技术员、合作社、种植大户等2万余人。
  汇聚资源人才优势 推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2024年,通辽市以土地整合、规模经营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社会化服务和单产提升,集聚资源、项目和人才优势,规划推进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建设。到2026年,新建改造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1200万亩,1800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步推进社会化服务和单产提升。建成后,年可节约农业用水12亿立方米以上,可再新增粮食产能20亿斤以上。同时,做到两个全覆盖,水浇地浅埋滴灌全覆盖、浅埋滴灌玉米种植地块密植高产田全覆盖。
  抓好三个强力。强力行政推动。连续4年印发有关玉米密植高产方案,全市统一下达任务、政策扶持、组织考核,明确技术标准、推广方式、经营模式,政府和部门齐心协力,玉米密植高产迅速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强力政策扶持。2021年以来,种植业项目全部向密植高产倾斜。2024年,全市已明确高标、社会化服务等11个项目倾斜。强力技术推广。具体为“十个一”:一个专家团队、一套书册挂图、一轮理论培训、一轮现场培训、一系列视频、一场直播活动、一项高产竞赛、一块攻关示范田等。
  做好五个统筹。统筹各类模式。西辽河冲积平原灌区,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奈曼旗北部,水利设施、土壤条件、地势平坦、生产水平较高,滴灌面积大,推广以壤土为主、沙地为辅密植滴灌方式。推进高效、智能滴灌(小流量滴灌带、水肥自动控制)。山沙两区,奈曼旗北部、科左后旗、库伦旗、扎鲁特旗,水利设施一般、地势不平、生产条件相对薄弱,推广沙地为主、壤土为辅密植滴灌高产精准调控方式,管灌改滴灌,梯次增密。培养典型大户,带动小农户。统筹经营方式。单产提升+社会化服务主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保固定产量收益+超产分红”“保产服务”等模式,目前已有282个新型主体通过以上方式签约单产提升+社会化服务面积200余万亩。实行“五统三化”模式,即,统一农资、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促进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统筹关键环节。单产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好各关键环节,“五良”并进,良田(661万亩)、良种(发布密植品种35个)、良法(8个精准)、良机(精量播种机台12.9万台、导航仪3000个、联合整地机722台)、良制(好政策、好主体和好的经营模式)。统筹各类资源。联合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建立玉米高产研究中心,成立中国农科院李少昆专家工作站(5个),30余名博士研究生常年驻站指导;筹划建设玉米密植高产研究院。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建立会商机制,联合制作和运行6个产品,联合发布气象服务农业防灾减灾专报、气象服务病虫害防治专报、春播期间地温日报、气象服务秋季生产信息、气象服务春耕生产信息;计划通过单产提升项目至少建立5个气象站,全部接入气象的运行系统;利用科技局资源,开展农业科技“突围”行动,扶持沙地单产提升50万亩;建立玉米研究中心。统筹乡村振兴。市政府分管领导协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为60个单产示范村集体经济组织等购买高性能播种机、整地机184台,促进整村推进单产提升。
  推动五个转变。从部门工作上升到政府行动。党委和政府推动、市县乡联动、村户行动。科技包市、科技包县(通辽市、开鲁县、科左中旗、奈曼旗都签订了科技服务协议),被中国农科院称之为“通辽模式”。从单项技术向综合推广的转变。不仅仅是一项单项技术,是一项综合的推广工作。从推广时间上看,2019年试验田300亩,2021年千亩田85万亩,2023年万亩田238万亩,2024年整村推进295个、整镇推进20个,600万亩。技术模式由2020年10项配套技术到2023年8个精准、2024年智能化信息化、专业化。从传统粗放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实现技术提升,品质提高,素质提升,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从示范基地向产业园区发展的转变。示范基地按照园区的方式建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农户不予认可到积极应用的转变。
  实现六个提高。提高出亩保苗率。密植滴灌技术比常规种植亩播种和保苗密度提高500株至2000株,示范区种植密度可达到6000株左右。提高水分生产率。浅埋滴灌比管灌灌溉水生产效率提高30%,亩节水120立方米,节约40%左右。提高肥料利用率。肥料利用率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减少底肥用量或采用无底肥方式,全生育期分为6次至8次施肥,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提高收获减损率。精准整地、导航播种和滴水出苗,实现了玉米整齐度一致,减少机械收获损失的2%,籽粒直收可减少脱粒和晾晒过程中的损失3%,有效解决地趴粮霉变的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浅埋滴灌打破了传统的畦田模式,导航播种,节地10%。提高亩均产出率。密植滴灌比管灌增产100公斤至200公斤/亩,增收180元至360元/亩,增产和增收10%以上。(来源:内蒙古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2 | 帖子:4764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