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组织振兴   吕鹏:智能社会治理的核心逻辑与实现路径
返回列表
查看: 420|回复: 0
收起左侧

[治理策略] 吕鹏:智能社会治理的核心逻辑与实现路径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12-16 09: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吕鹏(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南大学社会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

  社会治理形态演进
  01、从数字社会治理到智能社会治理
  从社会发展形态与演化趋势来看,我国正处在从“数字社会”到“智能社会”的快速转变阶段,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进程。数字社会是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核心特征是人、物的数据化。在这一场域中,人与物通过虚拟互联网充分联通交互。在一定程度上,数据能够刻画人与物动态属性的变化,实现规则应用与管理干预。随着数据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全社会人与物的数据密度即“颗粒度”增强到一定程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映射出更加高维度、相对独立、与现实社会平行的虚拟社会形态。如何通过信息数据管理虚拟社会,进而管理与优化现实社会?这需要实现算法的智能化、泛在化、通用化。在智能社会,人机物高度耦合是一个根本性特征。机器人这一新物种作为承载算法、实践算法、优化算法的基本单元,将与自然人、法人一样,成为合法存在的智能社会行为体。
  面对我国社会形态的转变趋势,我们有必要对未来智能社会形态进行充分预演、科学应对、方案预备、超前适应。具体而言,应从多个方面开展智能治理实验,扎实有序推进智能社会治理。当前的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应重点实现人机物高度耦合、三者各有行为准则的理想目标。核心是求解社会行为体的合法性边界、有效性边界等智能社会的准则。
  02、从现实社会治理到全息社会治理
  智能社会治理,核心特征是全息社会治理。传统社会、网络社会、数字社会尚不具备建设全息社会所需的数据、算法等客观条件,因此当前社会治理仍主要是对现实问题的治理。但随着数字孪生、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我们已经具备了智能社会治理的客观条件,全息社会治理是其主要表现形态。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全息社会建设是智能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前提。所谓全息社会,是将现实社会的所有要素映射到一个虚拟平台,包括可移动物和不可移动物,尤其是对个体的刻画与映射。在现实社会治理阶段,我们很难找到治理对象背后的本质性规律,治理往往缺乏科学性、精确性。但在智能社会治理阶段,数据基础、智能算法的颗粒度显著增强,社会治理者可以在全息社会有机体平台上进行治理。现实社会和全息社会之间是一种镜像关系,全息社会是现实社会的镜像。类比于人通过照镜子调整妆容,社会治理者可以通过查看全息社会状态,提出解决方案。将现实社会映射到全息社会,一个显著的优势是可以进行智能运算,即通过计算、模拟等方式对社会治理策略进行评估。例如,可以通过仿真模拟,对辖区内所有社会主体对于特定公共政策(如房地产等)的反应及落实情况进行分布特征估计,求解本地最优化的政策建议,从而确保社会公共政策处在最优轨道,实现科学规划、智能治理。
  智能社会治理的实现路径
  01、全息映射智能社会治理信息来源
  智能社会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高度智能的治理模式。作为基础性数据工程,全息社会应尽可能地囊括所有数据来源。既包括狭义的人类社会,还要通过数据迭代升级,囊括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就目前来看,全息社会有机体建设应在如下数据领域实现多源异构整合:一是政府、机构数据。含政府统计数据、政府行为数据、科研院所数据、学者独立研究数据库等,此类数据有很多是公开发表的,权威性、真实性有保障。二是互联网数据。互联网数据(包含舆情数据)与现实社会数据性质相同,都在记录人类社会行为。因此,都应成为全息社会有机体数据来源。更为关键的是,互联网数据在刻画微观个体行为方面,尤其在社会心理、舆情动力学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第一类数据可以形成很好的补充与强化作用。三是传感器数据。整合市政设施中的广义传感器数据,包括治安摄像头、卫星遥感、无人机感知数据等形态。作为社会动态行为的主要数据来源,这些数据将在很大程度上刻画城市的地理属性、物理特征与极限发展边界。四是物联网数据。物联网数据能够真实反映社会的运行逻辑、结构模式、流动轨迹等关键信息,为此需要获取诸如汽车行动数据、智能家电数据、道路管网数据等信息。五是区块链数据。区块链数据具有永久记录、不可篡改性,可在模型矫正与优化、隐藏模式识别、灵敏变量发掘、系统态势反馈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六是其他历史行为痕迹等数据。
  02、首要任务是推进全息社会物理属性治理
  在整合上述数据的基础上,全息社会有机体将数据实时动态存储、构建动态数据库,并智能匹配动态权重,形成全息社会有机体总图,动态精准地反馈、治理社会有机体。这同时也是对外展示的总体性、集成性、可视化平台。基于总平台,开发智能治理的核心功能模块。按照“先实后虚”原则,首要任务是实现对全社会物理属性的智能治理。总体逻辑是,在全息平台上,对范围内“物理存在形态”的动态属性予以画像,挖掘“万有引力”规律。通过历史事件,反向推演“生命状态阈值”。一旦超过阈值,则需要社会治理者关注、干预、优化。治理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山川河流治理。基于历史事件数据,采用深度学习等智能算法,寻找异常状态、正常状态等可能性谱系。依据当前数据输入,做出科学预判。例如,基于上游省份降水、本地降水、城市建设等历史与当前数据,预判本地山体滑坡、城市内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风险率,形成有机体记忆。二是市政设施治理。包括城乡道路桥梁、交通路网、地下管线(井盖)、5G通讯设施等,建立所有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函数,在全周期范围内,精准反馈信息;进而以此为依据,智能预判基础设施是否处于老化、异常、重复等状态,并给出针对性解决方案(更换、排障、归并)。三是建筑物全周期治理。建筑物是城市物理存在的主要部分,应对每一个建筑物构建生命周期函数。预设更多城市信息模型(CIM)属性变量,例如地理位置、社会功能、居民数量、逃生设施、周围环境、治安水平、经济贡献等。开发全息社会治理的高维操作,优化物理属性的状态提取、态势报告、异常预警等功能性模块。
  03、核心工作是智能社会主体的行为治理
  纵览古今中外,社会治理的根本是“人心”的治理。我们对物理属性的客观性治理,也是为了服务社会行为体的主观治理。智能社会的行为体除了人与物(传统社会的行为体),还出现了机器人这一新类别。我们一般用智能体概念(Agents)统摄人机物等智能社会行为体。智能社会治理,需要合理设定智能体的行为规则,构建智能社会行为规范,为此需要:一是求解有效性边界。通过智能社会治理实验,了解三大类主体在何种范围与条件之下,能够有效完成各自生命周期内任务。有效性边界之外,予以治理;边界之内,则可以自由行动。二是求解合法性边界。判断合法性的标准是社会公共利益,为此要构建社会公共利益函数。通过智能算法,判定和求解特定情况、特定环境、特定模式之下智能体合法性边界,并通过持续模拟,绘制完整的合法性边界。边界之外,予以禁止。三是求解安全性边界。三类行为体的自主行为,必须要在安全性边界之内。对机器人而言,应在全生命周期内、规则之内完成任务,做人类好助手(办公机器人)、好伙伴(陪护机器人)。四是构建内在V函数。求解三大边界最大公约数、最小交汇集,以此作为构建内在V函数的核心底座;求解触发阈值,预判行为体倾向(反社会倾向、暴力倾向、接受度、满意度、执行度),并予以风险预警、提前干预;此外,通过仿真模拟计算安全性程度,并在算法、物理、地理层面做好“多重安全绝缘”。
  04、基于智能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流程再造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社会背景下的国家治理,应遵循以下核心逻辑:一是牢固确立国家应平衡“秩序与活力”的总目标。国家治理(包含社会治理)不应只是“自上而下”(导致活力不足)、或“自下而上”(导致秩序缺失),而应是“双向塑造”,并通过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达到一种艺术性平衡。二是推行大规模、全要素社会模拟。前述“双向塑造”模式,需要通过长期大规模、大范围、大场景的社会模拟,才能获得动态的理想化边界。为此,智能社会治理应在经济、法律、社会、生态、艺术等领域进行常态化实验观测与ABM(Agent-based Modeling)仿真模拟。三是获取社会智能体的共同知识与行为空间。基于大规模、全要素社会模拟,可以获取人机物三大类智能社会行为体的有效性、合法性、安全性边界。进而,三大边界的最大公约数(并集)将成为智能社会所有行为体的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三大边界汇聚的交集,则是智能社会所有行为体的行动空间(Behave Space)。四是基于共同知识、行为空间,编织绵密的智能社会法律规范体系,在最大程度上达至智能社会的“活力与秩序”平衡这一理想“善治”状态。五是实现全局最优(Global Wisdom)。智能社会治理通过溯源每一个智能体的数据、行为,能够从根本上设计出激励个体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方案,助力实现社会全局最优的伟大设想,根除“搭便车”等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
  开展前瞻性智能社会治理模式探索,赢得更多国际话语权
  智能社会是不可逆的全球性趋势,智能社会的人机物文明模态将重新塑造国家治理模式。如果延续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未来世界将会划分出农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智能化国家等诸多“核心-边缘”类别。智能社会治理,将开启新一轮全球大国竞争序幕。
  当前,中、美在此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性基础。就美国而言,其技术优势依然比较明显,在先进机器人制造、先进算法研发、互联网基础架构等方面具有累积优势。中国的优势,则主要体现为技术赶超、制度化安排。特别是在提前预演智能社会运行模式方面,我国已经具备“各地实验、择优推广”的成熟思路。倘若能够充分发挥这一独特制度优势,无疑将为我国探索全球人机物融合发展的文明模态提供重要竞争优势和先机条件。
  目前来看,我国需要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基于有效性边界,提高社会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基于合法性边界,管制越轨行为;三是基于安全性边界,实现社会稳健运行、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三方面工作,我们或将在智能社会深入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届时,中国将率先进入人机物融合文明模态,引领全人类发展走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民主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利,而是各国人民的权利”。与西式民主不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从人工智能角度来看,中国追求全局最优(Global Wisdom),西方奉行局部最优(Local Wisdom)。人是群居性动物,社会关系易被意识形态所定义。前人工智能时代,意识形态主要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会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无政府主义之争。人工智能时代,鉴于智能技术赋能的社会生产力极大提升,智能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人与人的内部关系,而是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
  简言之,智能社会治理(全息社会、元宇宙技术)将改写人类宏大社会历史进程的叙事方式。此时,我国若抢先开展前瞻性智能社会治理模式探索工作,不仅有助于跳出旧的意识形态话语陷阱,赢得国际舆论优势,主导新一轮社会关系与属性的话语权、定义权、解释权,而且在治理实践层面将率先完成智能治理转型,输出全息社会、算法推演、智能治理、全局优化、人类福祉提升等行动标准,占领全球新一轮人类智能社会发展制高点。(来源:《国家治理》周刊2021年11月第2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1 | 帖子:300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