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gecccn 于 2024-1-8 09:35 编辑
郑文慧
2023是重构之年。很多事情都在意料之外但细想又是情理之中。没有迎来预想中的V型报复性反弹,泡沫却是接连爆破,连楼市都以猝防不及的速度下落,市场再次教育人们,没有什么永远上涨的神话。落差是难免的,但泡沫总归要破灭,只是大家不想在最期待之时破灭。就像三年累计上涨了近50%的小麦玉米,今年价格最大跌幅接近20%,本质上不是崩塌而是回归,可身处其中的主体,即使再明白这样的本质,还是无法缓解切肤之痛。但没有办法,这是一种重构,影响供需的众多因子变化了,均衡关系就得重构。幸运的是,我们的基本盘仍是“稳中向好”,即使感受到集体和个体的“温差”,也还有希望向阳而行,等待在重构中重启、重生。尤其是粮食安全得到全面夯实,政策稳、产量增,科技强,进口渠道多元化,也正因此,面对全球的风起云涌,贸易禁令此起彼伏,极端天气频发,国际大米创15年新高等等这些不利因素,我们仍能底气十足。一年又一年,总有值得庆祝的事情,新的一年,永远值得希冀。 一、产量增 “粮食增产”被经济日报评为中国十大新闻之一。在百年变局之中,极端天气频发之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稳定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无论对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起到重要的定盘星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信息,2023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有力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一是玉米产量增加,小麦和稻谷产量下降。2023年,全国谷物产量12828.6亿斤,比上年增加163.7亿斤,增长1.3%。其中,稻谷产量4132.1亿斤,比上年减少37.8亿斤,下降0.9%;小麦产量2731.8亿斤,比上年减少22.7亿斤,下降0.8%;玉米产量5776.8亿斤,比上年增加232.8亿斤,增长4.2%。二是豆类和薯类产量稳中略增。2023年,全国豆类产量476.8亿斤,比上年增加6.6亿斤,增长1.4%。其中,大豆产量416.8亿斤,比上年增加11.2亿斤,增长2.8%。全国薯类产量602.8亿斤,比上年增加7.3亿斤,增长1.2%。三是多数省份粮食增产。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粮食增产。其中,新疆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新增耕作面积,播种面积大幅增加,受此影响增产61.1亿斤;山东、吉林、四川、辽宁、内蒙古、安徽粮食增产均超过10亿斤。 二、进口多 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1-11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4374万吨,同比增9.1%。其中,1-11月谷物及谷粉类进口5120万吨,同比增2%。1-11月大豆进口8963万吨,同比增13.3%。按品种看,玉米、小麦、大麦、大豆同比增幅明显,增幅分别为12.3%、29.4%、83%和13.3%;大米、高粱则大跌,跌幅分别58.4%和51.5%。同时,进口渠道进一步趋于多元,巴西超越美国成为我国玉米主要来源国,且在中国大豆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自俄罗斯、南非、缅甸、保加利亚等国进口玉米占比大幅提升;澳大利亚大麦重返中国;我国与俄罗斯签订长期协议,美国派出最大的代表团参加2023年进博会等等,都是我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举措,在全球筑牢自身的粮食“获取”能力,提升供应链安全。 我国大米进口调整灵活,2022年由于大量进口印度碎米,我国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进口量达到619万吨,同比增长24.8%,首次突破532万吨的进口配额。但由于我国大米进口主要考虑性价比与小部分品种调节需求,价格弹性很大,因此印度大米禁令出台以及全球大米持续高位的背景下,我国大米前11个月进口量骤降近6成,这样的调节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他进口国面临的价格压力。 三、政策稳 “产量增”的背后是“政策稳”。站得越高,想要进一步往上走的难度也越大,连年粮食丰收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安全统筹布局和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基层群众多措并举,落脚点还是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这样才有持久的增产动力。 这些政策包括: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和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三部门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所有产粮大县,更好地将农民利益和粮食安全结合起来。我国终于迎来了首部粮食法。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12月29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该会议很重要,为新一年的农村工作定下总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3年,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会议强调,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做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四、科技强 粮食丰收的背后少不了科技的支撑。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和效益。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保障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三系”杂交水稻、耐盐碱水稻、抗旱小麦等新品种提高了粮食单产水平,大田机械化、精准农业等新技术提高了粮食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2月份,中、美、德等多国学者进行的一项农业环境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一条农业减碳技术路线。经过这一系统的工作,我国主粮作物生产碳排放可以进一步从碳源(2.3亿吨)转变为碳汇(-0.4亿吨),实现碳中和。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官员表示,中国储粮技术水平总体居世界前列。调查显示,中国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我国粮食储备十分充足,规模居全球之首,稻谷、小麦等口粮库存能满足居民一年的消费,这么大的体量,粮库储粮损耗能做到基本消失,节省下来的粮食非常可观,无异于实现了另一角度的增产。2023年也是我国转基因产业化进程提速的一年,这一进程备受关注,而且也受到国外的广泛关注。目前,美国玉米单产716公斤/亩,中国是429公斤/亩,美国单产高出中国2/3,如果中国玉米单产达到美国水平,那么这将毫无疑问引起全球玉米生产和贸易格局的重大变化。 五、粮价跌 2023年国内玉米和小麦行情跌宕起伏,经过过去三年间的重心大幅抬升后,总体上进入深度调整阶段。2020年40%的涨幅、2021年和2022年累计超过10%的涨幅,三年间国内玉米、小麦价格累计上涨了1000元/吨,运行重心呈现阶梯式抬升。 但2023年行情急变。1-5月中旬,价格插水式下跌,全国二等玉米均价累计下跌196元/吨,跌幅6.7%;小麦累计下跌520元/吨,跌幅16.2%。正当市场情绪陷入低谷之时,“两场雨”救市,即五月底麦收之时的“烂场雨”和8月北方暴雨。加上需求回暖预期好转国际形势推升等因素,这段时间,全国二等玉米均价自5月中旬的2744元/吨回升至8月中旬的2907元/吨,上涨163元/吨,涨幅6%;小麦自2691元/吨回升至2913元/吨,上涨222元/吨,涨幅8%。 不过,在玉米价格气势如虹准备再次突破3000元/吨的大关时,9月中旬开始形势却调转向下,产区、港口玉米价格下跌明显。供应端的阶段性紧缺情况得到缓解,预期改善,一是进口大量替代。二是产量丰收成定局。玉米供需缺口题材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即使港口库存较低,去年结转库存少。今年以来贸易商经历了年初的大跌亏损的不少,去年旺盛的囤货需求变得谨慎,转为正常的商业库存周转模式,超常规建库的积极性大降。 在玉米率先下行大半月之后,进入十月份,国内麦市走势终于转弱,不过价格回落态势远不及玉米急速,总体表现为稳中有落。另一方面,随着各级储备企业采购计划玉米价格快速下行,导致两者价差再度反转,小麦比价优势消失,饲用需求收缩明显。交易中心成交数据显示,9-11月国内玉米-小麦新粮平均采购价差分别为-262.39元/吨(广东到库价)、-375.96元/吨和-395.66元/吨,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小麦基本退出饲用替代领域,且面粉厂开机率下降,在无明显利好的情况下,10月以来小麦价格走势疲软。截至12月底,全国二等小麦均价报2840元/吨,较10月高位累计下跌7%。 现阶段国内玉米、小麦及其替代品供应充足,需求走弱,从根本上制约价格走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0月全国饲料产量在前三季度同比增长后,开始出现下跌。预计未来将有进一步的去产能,这也将导致饲料总体需求由转弱,但去化速度有待观察,因为当前我国的生猪养殖格局已经趋于集约化,和以往散小型的格局运作思路有着明显的区别。 2023年,全球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强劲复苏前景黯淡,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也整体下行,玉米、小麦走势与国内同频共振。截至12月29日,CBOT玉米报470美分/蒲式耳,同比下跌31%;CBOT小麦报632美分/蒲式耳,同比下跌20%。 2024年的总体判断是,全球粮价难以回升至2022年的牛市行情,国内粮价也将继续面临调整。宏观经济复苏情况、全球局势、极端天气等问题的不确定性仍将时常“引爆”市场,但相对宽松的供需格局制约涨势。 六、猪企亏 2023年,生猪市场经历了一波持续、深度的下跌行情。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今年11月,全国生猪出栏量环比增长4.2%、同比增长8.9%;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5.11元,环比下降5%、同比下降41.5%。据测算,今年1—11月份出栏一头生猪平均亏损73元,其中11月出栏一头生猪平均亏损79元。12月份前两周,全国生猪价格延续了下降走势。2023年或是自2014年以来,首个算总账全年亏损的年份。上市猪企也很有可能迎来今年连续第四个季度的亏损,出现生猪养殖产业中罕见的“亏年”现象。 机构和专家表示,2023年生猪价格持续下跌,一是生猪出栏及猪肉产量惯性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均为近5年产量最高。二是消费恢复不及预期,滞后于同期的市场供应增长。三是生猪产能去化速度太慢。产能已经调减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但当前仍较41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略高。必须要看到产能出现大幅的去化,才能说2024年有涨价的基础。随着年内亏损的持续,企业现金流受损叠加疫病的影响,2023年四季度母猪去化已经开始有所加速,或许会导致2024年下半年猪价出现一些起色,但目前看或仍不具备大涨的基础。2024年年底的猪价行情,则有赖于2024年一季度产业的悲观程度和产能去化程度,对此我们相对谨慎。未来重点就是要关注母猪存栏、仔猪出生数量,以及对节奏有影响的冻品、二育入场等变量的发展。 近年,我国生猪行业格局也迎来了深度调整,有两个特征表现明显,一是猪价波动幅度加大,2022年猪价高低点波动达到248%,2023年又陷入深跌,平均猪价在14-15元/公斤左右,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线,长期亏损下,行业现金流不断收紧,根据此前三季报,上市猪企现金流压力及负债率处于近三年高位。一头猪的利润从2022年10月底盈利1000元,到2023年仅有7-8月两个月盈利,其他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二是行业集中度提升,散户退出趋势持续,导致猪周期与以往波动大的周期对比呈现窄幅波动的特征。企查查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生猪养殖相关企业新增注册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据卓创资讯,国内2021年排名前十的规模养殖企业出栏量在市场中的占比由2016年的4.94%提升至17.02%,排名前二十的规模养殖企业出栏量在市场中占比约为21.41%。专家表示,以前波动率较大主要是产能调整集中在中小规模养殖主体,但现在是规模集团和规模场产能占比增加带动调减规律有变动。由于此类养殖经营者为专业化经营,固定资产投资较大,面临较强的资本约束,因此在猪价下行并进入亏损阶段时,压缩产能和停产的能力、意愿均比个体小养殖户要弱,因而行业低谷去产能的速度会更慢。同时,大型猪企的融资能力更强,但资产负债率也达到相对较高水平。这提示我们,要重点关注这一特征,这将导致猪周期内产能变动更小,但行业亏损幅度更大或亏损持续时间更长,一旦发生转向,调整的幅度将会很深。 七、大米涨 与玉米和小麦的相对颓势比较,国际大米一枝独秀。截至12月30日,越南和泰国白米FOB价自2022年9月开启上涨通道以来,累计涨幅接近70%,涨势惊人,当前价格也创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十五年新高。美国著名咨询公司惠誉解决方案4月发布警告称,全球大米市场在2023年将出现20年来最严重的短缺。11月再度警告,印度的大米出口禁令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将使得明年全球大米价格保持高位。该机构预测印度将在明年4月到5月的选举之前一直实施大米出口限制,这将支撑近期大米价格,厄尔尼诺现象的风险也将提供支撑。 国际大米的火爆,背后有多重原因,最受关注的就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印度相继宣布禁止碎米、非巴斯马蒂大米出口,同时对蒸谷米加征关税,8月份缅甸又宣布阶段性限制大米出口,令原本已经火热的国际大米市场继续升温。这也将引发国际大米供需的结构性调整,包括降低进口需求和更多地转移至小麦等替代产品。其次从供应角度,部分大米主要生产国受到洪涝和干旱天气的影响,大米产量下降。占全球大米贸易7.6%的巴基斯坦2022年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大米年产量同比下降了31%。美国农业部称,洪涝灾害的影响比最初预期的还要糟糕。此外,亚洲和欧洲的主要水稻种植国还在遭受2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根据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2023/24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上涨1%,至5.18亿吨,当年需求量5.25亿吨,上涨0.8%;目前全球大米库存水平已连续四年下降,期末库存下降4%,至1.68亿吨;库存消费比32%,比上年度减少1.3个百分点,为2017年以来最低水平。由于一些主要出口国和进口国的政策影响以及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担忧,总体预计,2024年国际大米价格将继续上行。美国农业部预2023/24年度美国农场大米收购价为17.8美元/英担,比上年度下降7.3%。 不过,国际大米价格飙升也导致全球大米市场出现了新的供需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态调整,相信普遍的“大米危机”可以避免,前提是全球供应链整体稳定。一是泰国、越南等加大出口力度,抢占印度市场份额。泰国预计今年年底大米出口量将达到860万至870万吨,比去年的769万吨有所增加。为了提高泰国大米的竞争力并保持海外市场份额,2023年泰国将加强软质白米的出口。2023年越南大米出口额创下历史新高,达47.8亿美元,同比增长38.4%;出口量或同比增长11%,达到800万吨以上。二是进口国调整政策或转换需求。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是最依赖大米进口的两个亚洲经济体,其次是韩国和中国台湾。印尼等其他经济体也面临风险。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大米全部进口,不过考虑到它们的购买力,它们可以很容易地获得供应。12月,菲总统马科斯已批准将大米、玉米和肉类产品的关税减免期限延长至2024年12月底,以保持重点农产品价格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大米与国际走势一样,2023年同样是独树一帜的,与小麦、玉米等品种的整体下跌形成鲜明对比。交易中心成交数据显示,国产早籼米年内最高涨幅达到460元/吨,丰两优达到340元/吨。大米行情保持旺盛,这与消费的复苏关系密切。随着开学和双节来临,加上外出旅游、餐饮消费旺盛,下游经销商备货需求增加,中晚籼米价格稳中有涨,且小麦、国际大米价格维持高企,大米进口量明显减少,多重因素影响之下,支撑国内米价保持高位运行。值得关注的是,近年米粉的消费量大增,红餐品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米粉品类发展报告2022》报告显示,米粉的市场规模2021年约为1097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1324亿元,而2018年,米粉的市场规模只有665亿元左右。这也极大地带动了早籼米的需求,反映在价格上就是早籼米的成交价已经超过丰两优等中晚籼米了。中秋国庆双节我国出行和餐饮等消费旺盛,已经恢复并且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这类型的消费复苏有望得到持续,提振国内稻米价格。 八、市场变 2023年粮油企业的表现很难以“好”或“不好“来概括。有“油茅”之称的金龙鱼上半年利润创新低,但金健米业剥离不良资产聚焦主业之后又扭亏为盈。面粉大王“克明”进入养猪新赛道惨遭滑铁卢,而贵人鸟不做“鞋王”做“粮王”却备受看好。过去几年原粮价格整体上扬的红火行情之中,粮食行业不同的主体也是冷暖自知,原粮价格提高不少,但终端消费薄弱,加上竞争大,提价幅度远不及成本涨幅,粮油企业两头受夹,也是近几年的一个生存“常态”。而2023年粮价的回落反而为一些企业降低了成本,带来了新机。 粮油行业依然是“永远的朝阳行业”。这也是贵人鸟进军粮油市场的重要考量,也是十月稻田能依靠“卖米”登陆港交所的底气。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大米、杂粮、豆类及籽类市场2022年总市场规模为人民币10737亿元,占中国厨房主食食品市场约人民币1.9万亿元市场规模的57.7%,这一市场预期到2027年将达到人民币12,650亿元。 总体上,过去粗放式的横向扩张,令很多企业“大而不强”,现在经济的泡沫被挤出后,需要重新聚焦主业,做深做精。同时,粮油企业要努力摆脱“销售端低毛利、成本端没有控制权”的困局,全产业链布局以抵消不同环节的价格波动,高质量发展以摆脱低价低水平竞争,持续强化粘性和构筑性价优势与品牌影响力等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九、天气差 近年全球“极端”天气感觉越来越“常态化”,这要求人们从种子到生产、储存和运输等全产业链渠道都因应这些天气“新常态”作出调整,以确保粮食安全。 2月6日,国家气候中心的初步研判就认为2023年全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仍然呈现出多发强发态势。包括未来中国极端高温事件将会更加频繁、更加严重。极端降水增加的幅度大于平均降水,且变率增强,降水更趋于极端化。复合型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风险也将持续增加。公报表示,“过去历史的记录为旧常态,现代记录为新常态,未来气候的新常态意味着现在发生的破纪录的极端事件随着气候的变暖会变成经常发生的事件,这是我们所有人必须面临的新问题”。年底多部门对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的会商分析对年初的预测作了一个呼应。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以洪涝、干旱、台风、风雹和地质灾害为主,低温冷冻和雪灾、地震、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从春天的冻灾、冰雹多点散发,到夏秋的高温干旱、多台风和强降雨,今年以来我们的农作物生产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实现了丰收,实属来之不易。未来自然条件或将带来更多的挑战,“百年一遇”的灾害可能常态化,科学的政策措施和科技的进步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球的情况同样复杂严峻。FAO报告预测,当前的厄尔尼诺现象将至少持续至2024年上半年,近几个月来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显著升高,南美沿岸升温更为强烈,可能影响到农业。在长期干旱之下,巴拿马运河水位处于历史低点,往来船舶通行受限。由于运河水位未能在雨季如期恢复,巴拿马运河船舶限航措施将延续至2024年年底。中国是巴拿马运河第二大用户,2022财年货运量占运河货运总量的21.4%,一定程度上引发市场对谷物到港情况的担忧。厄尔尼诺对全球农业的影响已经现出端倪,但“好戏”还在明年,巴西等国预计2023/24年度玉米将迎来明显减产,类似的消息为全球粮食市场埋下更多的不确定性,也进一步刺激了进口国提前布局的采购热情。 十、全球宕 2023年全球粮食贸易格局随着宏观经济、地缘政治、气候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包括巴西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国、中国进口多元化进程进一步拓展、黑海粮食倡议终止、欧洲多国陆续禁止进口乌克兰谷物、多个国际粮商退出俄罗斯市场、俄罗斯粮食出口将创纪录、四大航运巨头暂停红海运输等。这些消息很多已经被市场消化过一轮又一轮,新的格局也在震荡中重构。 同时,全球500企业中,“大粮商”的营收和排名都在提升,在低迷的世界经济中显得亮眼。不过,2023年公布的排名基于2022年的业绩表现,明年的榜单粮食行业或许会黯淡不少。 传统的”ABCD”四大粮商已不足以代表全球粮食行业了,这个“豪门”队列近年又加入了中粮集团、丰益国际和维特发,与ABCD并称”七大粮商”。中粮集团自2022年首次进口全球前100名后,2023年继续攀升至87名,营收首次突破7000亿。6月份,邦吉与维特发发表联合声明,将合并形成340亿美元(包括债务)的农业综合企业,合并预计于 2024 年年中完成,市场格局继续被改写。 国内大宗供应链领域的四大巨头物产中大、建发股份、厦门象屿以及厦门国贸今年继续上榜世界500强,除物产中大排名和营收小幅下滑外,其他三家继续呈上升之势,同时,这三家企业在农产品板块的经营也是规模巨大,年经营量均超过千万吨,已经称得上是我国的大“粮商”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这些企业的利润出现了较大幅下滑,同时利润率仍然非常低,不足1%。 2020年以来,财富格局剧变,食品、能源等巨头成为最大赢家。2023年上榜的全球500家企业总营业收入41万亿美元,净利润2.9万亿美元,销售利润率7%。而“食品生产”分榜里的九大国际粮商营收总和5774.9亿美元,占全榜单总营收的1.4%,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分得的蛋糕逐年变大,2019年只有0.9%。不过,大宗商品公司在盆满钵满的2022年之后,正在回到正常的利润轨道上来。2023年以来,全球谷物市场担忧有所缓和,粮食价格一路下行,打压了大宗商品公司的业绩,且美国肉类加工利润率大幅下降,这让大宗商品私人公司、美国农业巨头嘉吉4月份就发出了利润放缓的警告。(来源: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