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
【按语】 过去20年,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组织数千人次,在全国近1000个村庄开展调研,累计驻村超过10万个工作日,近距离观察乡村变化。在理论研究之外,还以随笔和政策报告的形式将一线情况记录下来,部分编辑为内部报告《田野来风》(每周1期)。近期将选取部分“田野来风”报告在“新乡土”发表。
一 基本情况 近期,我们在多个省市调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现中西部一些地区在换届选举中对村组干部年龄有硬性要求,执行“一刀切”政策,扰乱了乡村秩序,不利于村干部队伍建设和村庄繁荣发展,需要及时进行政策纠偏。 西部一些县市要求新任村(社区)干部重点选拔45周岁以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继任的村(社区)干部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学历不低于高中文化程度。甚至要求村民小组长的年龄也不能超过55周岁。 我们调查的一个镇有10个行政村,村干部40余人,2021年换届选举,因为年龄原因退下来共9位,其中村支部书记3位、村委会主任3位、妇女主任2位、文书1位。这些村干部认为自己为国家做了贡献,要求解决离任后的社保缴纳,同时解决就业问题。当地乡镇领导感慨,“一位工作业绩相当突出的村书记还差3个月就超过了55岁,幸好换届选举推行的早,要不然多损失一位能人。” 某村一位汤姓的队长(村民组长),今年64岁。汤队长2000年后外出打工,后来自己年龄大了,就决定返乡,2013年回到村里继续务农,照顾孙子。因为他之前当过小队长,对小组和村里的公益事业又比较热心,积极出谋划策,村民和村干部都比较认可,就被继续推选为小队长。该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像汤队长这样年龄超过60岁,对工作认真负责的队长,还有6位。政策执行一刀切之后,这一部分群体就不能再继续担任队长,队长这一职位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村干部年龄一刀切之后,这部分群体便缺少组织平台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农村建设发展少了一大批积极份子,甚至因为离任之后无社会保障而转化为消极份子。 二 负面影响 村干部不是公务员,村干部年龄“一刀切”不符合村干部队伍建设规律,也不利于农村实际工作。 01 第一,当前中西部农村地区在村人口的主力是55岁至70岁的群体,这是村组干部的主要来源群体。 在全国各地调查发现,农村5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几乎都在外面务工经商,当前在村的主力是55岁至70岁的人。这部分群体基本上完成了为儿子建房娶妻的人生任务,生活压力不大、空闲时间很多,属于家庭“负担不重的人”。这些负担不重的农村低龄老年人在经济上已经半退出了,就需要有更加广阔的生活社会舞台。他们更有精力、有时间、有热情、有兴趣参与村庄治理,参与村级组织建设,为村民服务。他们当选为村组干部或村级公共组织成员非常合适。 02 第二、老干部有独特的群众工作优势。 农村的工作涉及到村庄的家家户户、方方面面,需要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对村干部的工作经验和素质能力要求均非常高。很多50多岁的村干部长期在村庄生活,工作时间长,与大多数村民的生活紧密联系,有着频繁的人情互动往来,对村民的情况和村庄事务比较熟悉和了解,村民对他们也比较熟悉和信任。从很多地方的实际经验来看,一些50多岁甚至60多岁的村干部,正处在经验丰富、没有负担、服务群众的“黄金时期”。他们受到群众拥护,有着处理复杂矛盾的经验与办法,工作能力很强、业绩很突出,完全有余力继续干下去。 03 第三,年轻干部匆忙上位不利于村庄发展。 当前农村工作的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很多工作需要“办事留痕”,老干部在整理文件资料,办公信息化水平方面不如年轻人,拥有不可克服的短板,但他们也拥有独特的工作优势。由于政策原因,促成年轻干部匆忙上位,他们缺少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缺少一线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最终可能难以整合班子成员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对村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 农村干部队伍要老中青结合 结合农村工作实际来看,村干部年龄要适度灵活,干部队伍要老中青结合。村级领导班子保持一定程度的老中青梯度搭配,让各年龄段的干部各展所长、各得其所,有利于整合人力资源,发挥不同年龄段的村干部所具有的工作优势,克服其劣势,使之互补互利,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减少干部资源浪费,又能保证领导班子进行正常的合作更替,从而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单凭年龄“一刀切”的做法让一些村失去了好干部,甚至造成个别村社会不稳定,名义上是“退位让贤”,实则可能变成“退贤让庸”,最终得不偿失。
|